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个股 >

钢铁周评榜:业绩预喜钢铁股集体走强 太钢不锈涨幅超15%

时间:2021-06-27 19:22:28 | 来源:华夏时报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陆肖肖北京报道

随着多家钢企预告业绩大增,本周(6月21日至6月25日),钢铁行业多数股价大涨,周度最高涨幅为太钢不锈的15.24%,宝钢股份、鞍钢股份涨幅超过了8%。

另外,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在即,钢铁行业成为首批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点行业。有分析人士指出,碳交易将迫使企业必须不断减排应对,促进企业在节能减碳方面持续创新突破。

钢铁股普涨

一改上周的低迷,本周钢铁板块集体走强,板块整体本周涨幅达5.02%。其中,太钢不锈的涨幅最高,周度涨幅达到了15.24%,其次是宝钢股份和鞍钢股份,周度涨幅分别为9.57%和8.92%。首钢股份和永兴材料紧随其后,周度涨幅均超过了5%。在《华夏时报》重点监测的10家钢企中,仅有一家周度股价下跌,华菱钢铁在本周跌去了0.76%。

在市值方面,本周《华夏时报》重点监测的10家钢企排名变动不大,太钢不锈本周股价大涨,以444亿元的市值超越华菱股份和鞍钢股份,跻身排行榜第四位,华菱钢铁成为排行榜第六。

在消息面上,6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与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赴北京铁矿石交易中心开展调研,详细了解今年以来铁矿石交易及价格变化情况,并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做好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

会议指出,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并持续高位运行,加大了中下游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引起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国家支持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健康发展,鼓励相关市场主体依法合规交易,同时将密切关注现货交易价格变化,及时排查异常交易和恶意炒作行为,对达成实施垄断协议、散播涨价信息、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等行为将依法予以严厉处罚并公开曝光,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多家企业中报预喜

随着年中的来临,许多钢铁企业启动了半年业绩预告。由于上半年前几个月钢铁行业较为景气,多家钢企半年报预喜。

6月26日,南钢股份发布了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公司预计2021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61亿元左右,同比增加11.45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02.67%左右。南钢股份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1.19亿元左右,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约10.96亿元左右,同比增加107.16%左右。

关于本期业绩预增的原因,南钢股份表示,去年同期,受新冠疫情影响,钢铁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钢材市场产销两旺,钢铁企业盈利明显好转。公司坚持做精做强特钢,聚焦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高疲劳等特钢产品,核心高端产品放量、利润贡献稳定提升,经营业绩同比大幅增长。

上一周,鞍钢股份也做了业绩预增公告,鞍钢股份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860%,公布业绩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也就是本周一,鞍钢股份公司股价一字涨停,虽然之后的几天股价略有回调,但周涨幅仍保持在了8.92%。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钢铁板块已有9家公司发布了半年度业绩预告,其中8家预喜。有机构预测,受益于原材料价格上涨,钢铁板块具有较强的业绩确定性,预测这些钢企2021年全年净利润至少翻番。

钢铁碳交易即将开启

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将于今年6月底前启动,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行业,是全国碳排放大户,钢铁行业成为首批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点行业。

6月22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明确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交易方式、交易时段、交易账户等相关事项,以规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保护各方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交易市场秩序。

而钢铁行业也正在为进入碳市场做准备。近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向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出《关于委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开展钢铁行业碳排放权交易相关工作的函》,明确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全国碳市场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委托钢协开展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相关工作,主要包括钢铁行业碳配额分配方案制定和更新;钢铁行业全国碳市场支撑系统测试相关工作等。

对此,兰格钢铁研究中心王国清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钢铁行业率先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重点控排的钢铁企业将在相关配套方案下,每年获得免费的碳排放配额。在企业实际运营中,如果碳排放量高于其配额,则企业需要到碳交易市场购买权益,企业将面临成本上升压力,硬性约束企业去整改创新实现碳减排、降成本;若企业碳排放量低于其配额,则盈余的部分可以在碳交易市场出售,从而在碳减排过程中获得收益。

王国清分析,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硬性约束下,中小钢企更要未雨绸缪,关注碳排放相关政策和行业发展方向,紧跟形势,为企业持续发展做好战略投资规划,引导企业实现长足发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