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杨欢 每经编辑 王可然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面向“十四五”,中国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加速推进,一个万物互联、万城互通的新世界正在快速形成。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以城市为单位,如何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本周六(5月22日),以“大国双循环·大城新格局· 开放新势力”为主题,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每日经济新闻联合主办的2021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发展论坛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成都)论坛将在成都举行。
此次论坛邀请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等顶级专家学者,以及专业机构、上市公司、新经济企业代表,共同解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以成都为样本,为城市发展聚势谋局。
大咖论道 “双循环”下的城市坐标
作为中国高校智库当中当之无愧的领军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早在2015年就已入选国家首批高端智库。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新农村建设、土地问题、国企改革、股市治理、人口政策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等诸多重大问题上,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政策建议。此次论坛是继上海、武汉、杭州之后,首次落地成都。思想交锋、观点碰撞将成为本次论坛的一大看点。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有多大,又将遇到哪些新的挑战。论坛当天,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将就“十四五”开局,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与潜力作主旨演讲。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存在于科技、产业、产品领域,更体现在资本、货币、金融领域的竞争。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年平均汇率折算,2020年度在全球的GDP份额超过17%,但是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交易中所占的份额仅占2%左右,位列第五大国际支付货币。
因此,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推进,中国金融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此次论坛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教授将以《开放与稳定: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下一程》为题,解读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与金融改革的方向。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作为距离欧洲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不靠海不沿边,却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的交汇点,是历史上“南丝绸之路”的起点、“北丝绸之路”的货源供应地。
面向“十四五”,成都提出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门户枢纽;到2035年,全面建成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论坛中,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级经济师刘军伟将给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成都建设门户枢纽城市路径建议。
聚势谋局 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迎风口
在世界城市体系中标定新成长坐标,空间更大,竞争也更加激烈。不久前,顺丰集团西部航空货运枢纽项目落户成都。这意味着,成都将成为顺丰集团继北京、杭州、深圳之后,第四个区域性国际航空货运转运中心,成都的航空货运发展也迈出重要一步。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数据显示,今年3月,航空货运需求继续超过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水平,比2019年3月份增长4.4%,达到自1990年定期报告以来的最高水平。其预测,今年,全球航空货运量将增长13.1%。
在国际航空客运仍然受限的情况下,国际航空货运为中国城市对外开放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改变以往“重客轻货”的航空发展模式格局成大势所趋,“弯道超车”的新机遇,正在筹谋打造开放枢纽的城市面前显现。
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不少城市有枢纽的基础设施,却未必产生了枢纽经济。究其原因,在于枢纽并未能与当地产业发生足够关联。城市的产业基础能够代表其产品、产业在国际供应链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城市能多大程度倚重国际航空运输网络,产品、产业对于国际供应链的参与度将产生很大影响。
也因此有观点认为,未来的枢纽建设将愈加从一个机场、一个铁路港上升到城市产业基础等全方位考量,能否有效调动城市资源与机场、铁路港相匹配,如何利用枢纽对城市的发展,将关系到枢纽的发展能级。在这次论坛中,京东方科技集团副总裁秦向东、成都市青白江区国际铁路港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也将从这些方面进行观点分享。
扫二维码,注册即可领取6.xx%理财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