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做了一些调仓,结果调出的基金最近天天都在涨,友人问我:“是否有些不甘?”我回答:“还好,现在的持仓让我更加心安。”
我内心的声音:
1、财富是认知的变现。
我们认知的高度决定了我们对市场的看法。如果一只产品持有不踏实了,那就做一下操作吧。即使市场继续涨,那也是我个人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没有必要后悔、懊恼。
2、收益归因分析。
投资之所以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主要是“正确决策可能导致没有收益”而“错误的决策却可能产生了收益”。最可怕是我们如果是“错误的决策而产生了收益”,后续可能会强化错误认知,让我们后面亏得更多。就好比最近刷屏的“金马路老太太5万变成500万”,很多人得出的收益归因是“长期持有”或者是“闲钱投资”,但是其实就是一个概率的游戏而已。
3、我们不需要战胜市场,只需要战胜自己。
每个人风险承受能力不一样,投资目标不一样,最后的决策行为肯定也是不一样的。
今年市场波动比较大,如果想把“赚过的”变成“赚到的”,首先要明确自我的投资目标。
01
如何理解投资目标
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说:长期投资者的目标是获得超过通货膨胀率的实际收益率。博格只指出了长期投资者的目标,那么短期投资者的目标又是什么呢?
阿什文•B•查布拉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把仿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基于“自身需求”出发,把个人投资目标分成了三类:
1、基础目标。
主要是满足安全和住所所需。确保自己免于焦虑或贫困的袭扰。风险包括失业、健康问题、死亡(对其他家庭成员的一种风险)、事故等。类似马斯洛层次理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2、重要目标。
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这使得养育或支持你的家人、配偶和同龄人的努力没有白费,而且能够形成一种正向激励。类似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情感需求和社交需求”。
3、梦想目标。
追求梦想和实现梦想的方式包括继续深造、开办企业或扩大企业规模、慈善捐赠与旅行。类似马斯洛需求曾经理论的“自我实现需求”。
作者进而提出:检验投资和财富管理战略的唯一标准是,它们能否有效地使你的基本目标免受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同时让你的重要目标得以实现,并且保留实现你梦想目标的可能性。
02
基于“自身需求”的投资目标的利弊
阿什文•B•查布拉的投资策略是设定好目标后,在每一个目标下面再设置一个单独的组合,然后再单独对每一个组合进行评价和再平衡。这一点是比较有新意的,不去跟市场收益比,不苛求去战胜市场,只是去满足自我的投资目标。但是这样的操作,也面临两个方面问题:
1、个人目标的动态化
人是有“动物性”的,我们投资的目标来自于跟周围人的对比。我们常常说“人不怕亏,怕吃亏”、“不是要便宜,是要占便宜”等。我们如果基于现在制定未来的目标,就是一种静态的思维模式。在我三岁的时候,我怎么知道有朝一日我会成为一名政客、一名科学家还是一名企业主呢?这是由我小时的目标决定的还是由时代的浪潮决定的呢?
2、市场运行“非线性”
如果我们基于自己的目标,在市场上捞金,其实是建立在“市场的发展是线性的,数十年如一日一样的流动的”。就好比如,高速公路,随时可以开车去远行。但是往往不是这样的,市场有周期,而我们很多人却无法选择周期。
我们出生决定了我们所处的周期方位,如果生活在乱世、如果生活在萧条的国度、如果……我们没得选。再则我们收入来源也是随机的,今天有了钱,可能市场不适合投资;今天没有钱,可能市场投资机会已经醇熟。
03
到底如何设置合理的投资目标
如果从“自身需求”来设置投资目标,不一定能让我们坚定执行。那么我们还可从“钱”来源或者用途来设置投资目标。虽然很多讲行为金融学的专家都告诉我们要警惕“心理账户”(心理账户,人会无意识的在心里把资金划归到不同账户进行管理)对投资的影响。我却觉得“心理账户”是一种“情绪调节器”,能让投资者更加从容和淡定。
我们在设置投资目标的时候,先把“钱”进行分类,那些钱是短期要用的、那些钱是五年之后才用。把钱做好了分类,其实投资目标就变得很清晰了,投资标的也很容易选择了,比如:
1.短期,半年之类要用的钱。只能买一些低风险、流动性高的产品。这一类投资目标就是“闲钱打理”,投资目标超过活期收益就好;
2.中长期,1—3年才用。可以买点固收+或者,追求稳健型。投资目标超过“3年定期”或者是“CPI”,实现保值;
3.长期,3年以上。做一些权益类投资,投资目标就是获得高收益,渴望做一些增值,投资目标年化15%左右(近15年偏股型基金平均收益率);
4.超长期,10年以上。可以做一些退休养老规划,投资目标为退休保障服务的(可以对标养老保险或者年金保险)。
当然,投资目标设定只是给了我们启航的理由,却不一定能带我们到达彼岸。基于“钱”的来源或者用途,来选择相应的投资品种或者配置仓位,能让我们更加心安,也能把一些风险进行前置隔离。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战胜的不是市场,而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