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个股 >

如何解决医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强化基础研究成关键

时间:2021-03-10 16:22:11 | 来源:第一财经

得益于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近年来,我国医药创新环境获得了明显的改善,药企的创新热情正得到激发,研发成果开始崭露头角,艾美达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这三年,获批上市的国产一类抗肿瘤药数量分别为5个、4个、6个。

然而,在这波医药创新热潮中,整体研发质量还有待提升,如靶点聚集、同质化创新的现象变得越来越突出。

全国两会期间,关于我国医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受到代表、委员的广泛关注。多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全国人大代表表示,要解决这种短板问题,强化基础研究是关键。

基础研究成短板

在过去的五年中,在政策环境友好和社会资本带动效应下,我国涌现出了不少生物医药企业,与此同时,传统的仿制药企正在加大研发力度,向创新药企方向转型,本土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获得了较大提升,但仍存在一定的短板,总体上“大而不强”局面仍未改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整体水平相对滞后,企业竞争力处于劣势,判断一个国家创新贡献情况,有两个重要指标,一个是上市研发前的产品数量占全世界的比例,一个是上市后的新药数占全世界的比例,中国分别是4.1%和2.5%,仍属于第三梯队,目前第一梯队是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则属于第二梯队。”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目前本土药企在研发上,做fast-follow(快速跟进)的企业偏多,真正做的First-in-class(原始创新)偏少,不少企业热衷在PD-1/PD-L1、CD19、HER2、VEGF/VEGFR等靶点上扎堆开发,以肿瘤免疫靶点PD-1为例,全球154个PD-1,其中85个由中国企业研发或合作开发,占比就达到55%。

在全国人大代表、贝达药业董事长兼CEO丁列明看来,药企扎推追逐热门靶点背后,是多种原因所致的。

“首先,从未知靶点的角度来说,做first-in-class需要大量基础研究的支持,靶点的发现和临床前验证也需要许多新兴的生物学技术作为支撑,目前大部分国内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有限,而且很难承受基础研究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丁列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丁列明表示,从已知靶点角度来说,国内企业做高通量筛选方面条件也不足,比如,化合物库的质量和数量有限,因此有全新母核结构的分子很少,hit-to-lead(先导物)也需要大量投入,国外药企通过相互之间共享高通量筛选库来扩大库容,提高发现母核的概率,但是这种资源共享的做法在国内还没有形成。

全国人大代表、华海药业总裁陈保华亦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国内基础研究不够,高尖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相应的创新设备设施缺乏等因素制约了我国创新药的发展,同时,创新设计尚未与AI充分结合,仍停留于经验,新靶点突破性不大,目前大多仍停留在me-too至me-better阶段,导致我国实现突破性创新的不多。

如何破局

创新药上市后获得的可观商业回报,是激励药企再度进行研发创新的直接动力,而药企研发同质化,显然会降低了药物上市后的回报空间,因为不可避免的是,待药物上市后,为了争夺市场,药企之间会拼命进行价格战竞争,长此以往,不利于整个我国医药行业创新发展。

因此,如何提升我国药企原始创新能力的问题,变得日益重要。

丁列明表示,可以预见的是,“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大、越来越高,要进一步提升医药自主创新的水平,促进新药研发向first-in-class转变,需要完善对药物创新的定位和布局,加强上游和基础研究、加强交叉学科的拓展、加强多方合作和资源共享,特别是要继续实施好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通过基础研究的突破,为医药研发的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据介绍,贝达药业(300558.SZ)在这方面已经有充分的认识,逐渐提升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主要通过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来完成,加强产学研结合,更好地推动转化研究。

此次两会,部分代表也提交了相关加强基础创新的议案,如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就建议政府长期持续投入科研经费,加大基础研究在研发总投入的比例。完善生物医药研究管理与统筹体系,确保医学研究的先进性、高效性。突破成果转化瓶颈,探索设立国家转化科学促进中心,搭建基础医学到临床研究的转化桥梁。同时,鼓励和支持走在全球前列、处于全球技术前沿的全新靶点和产品的开发,推动新一代抗体组合技术、创新双靶点抗体技术、溶瘤病毒、高浓度生物制品皮下给药技术、口服生物制剂等发展,尤其对进入临床阶段的在研产品,从国家角度给予政策、资金等大力支持。

陈保华亦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药企们仍要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医药企业自身的创新团队,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协作攻关,提高对制约企业发展和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

“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设备、技术和产品迭代更新,提升药品质量和疗效,优化产品结构和技术储备,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加强市场创新,市场是企业的生死场,俗话说,“酒好还要会吆喝”,有了技术创新,有了新产品、好产品,企业还要有市场,只有不断创新市场营销理念、思路和方法,积极抢占国内和国际市场,并不断提升市场份额,企业才能做大做强。”陈保华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