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个股 >

小米要造“年轻人的第一辆新能源车”?造车传闻一出,市值就飙500亿,汽车专利、产业布局“一箩筐”,小米这样回应…

时间:2021-02-21 17:22:40 | 来源:全景财经

文章来源于证券时报网,作者陈书玉

小米将要发力年轻人第一辆新能源车?

网传小米造车,小米集团股价尾盘一度暴涨10%

2月19日下午,有媒体报道称,从多个信息源获悉,小米已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不过具体形式和路径还未确定,或许仍有变数。一位知情人士称,小米造车或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 

消息一出,小米集团股价随即大涨,涨幅一度超过10%,截至收盘,涨幅收窄至6.25%,报30.6港元/股,总市值为7723亿港元。

随后,小米集团对于最新造车传闻回应称,“等公告”,更多信息暂不予回应。

雷军此前曾多次考虑造车

早在2013年,雷军就两次去美国拜访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他在自己的公众号上撰文称,“我对Musk的Tesla汽车很感兴趣。”

(图片来源:雷军公众号)(图片来源:雷军公众号)

在拜访马斯克和试驾特斯拉后,雷军认为,Tesla的成功依赖的是准确的定位、先进的产品思维,以及用当下尖端成熟的技术把超前产品构想稳健、可靠、经济实现的超强系统工程能力。马斯克造特斯拉“也是软件、硬件加互联网,铁人三项”。而用“铁人三项”的互联网模式做手机,一直是小米的商业模式。

2015年,雷军曾流露出造车想法,但反馈并不乐观,没有继续推进,雷军转而通过其创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蔚来。2017年,顺为资本参与了小鹏汽车A+轮的融资。不过,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招股书显示,顺为资本并没有出现在主要机构股东中,其在两家公司上市时的持股份额均不到5%。2019年,小米集团参与了小鹏汽车C轮的融资,投资5000万美金。

据悉,2018年,小米在内部启动了名为 “micar” 的造车项目调研,由负责制定小米战略的参谋部牵头。时任小米参谋长的王川,多次与蔚来、小鹏等中国新造车公司高层交流,了解行业情况。

有媒体称,2019 年第三季度小米决策层在董事会上再提造车,王川拿出汽车行业调研报告向雷军建言,认为 2019 年底到 2020 年初,是小米入局造车的时机。

不过,小米始终没有官宣造车,种种相关消息,也都被辟谣。

小米积极布局汽车领域

尽管小米尚未正式加入造车大军,但一直积极布局汽车领域。 

企查查APP显示,当前小米关联公司拥有的与车辆相关的专利共有134件,并且,小米多家关联公司均将汽车零配件作为经营范围登记。

企查查投融资显示,小米关于交通运输类的投资事件达到17项,其中,2012年,小米曾投资木仓科技,据资料显示,北京木仓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汽车领域的实用应用开发商;2014年,小米投资了车载智能终端设备生产商凯立德,和车载智能产品研发商睿米等。

具体业务上,小米此前已公开的发力点是物联网大版图里的车联网车载服务系统。2019 年 6 月,小米宣布与梅赛德斯奔驰合作,推动旗下虚拟语音助手小爱同学进入汽车人机交互系统。两个月后,小米 MIUI 负责人在 “MIUI 负责人在线” 活动中表示,正在考虑研发基于 MIUI 的车载服务系统。2020年6月,小米申请注册了小米车联商标和相关图形商标。

有分析认为,“时间点让他(雷军)下定决心”。就目前来看,新造车是值得一搏的风口和时代机遇。在供应链方面,特斯拉等先行者已帮助培育了相对成熟的供应商和具有相关管理经验的人才。市场也对智能电动汽车情绪高涨。

根据2020年9月正式实施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小米造车的第一步,可能是选择一家具备生产能力的整车厂合作。

科技巨头纷纷杀入造车赛道

2020年,新能源汽车是当之无愧的风口。特斯拉股价上涨近7倍,登顶全球市值第一大汽车公司,是传统车企龙头丰田的三倍有余。造车新势力蔚来、理想、小鹏股价屡创新高。

风口之下,恒大汽车市值已超6000亿港元,贾跃亭创立的FF也即将纳斯达克上市。 

目前,新造车运动正开展地如火如荼。科技巨头纷纷开始打造自己的“造车梦”。 

2020年12月底,外媒报道,苹果正在美国设立汽车组装厂,并开始与全球汽车电子供应商展开初步合作洽谈,预计2024-2025年,“Apple Car”就会正式亮相。同时,苹果目前正在与台积电合作,共同开发自动驾驶芯片。 

2021年1月11日,百度宣布正式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吉利控股将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吉利控股表示,此次合作将基于吉利最新研发的全球领先纯电动架构SEA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展开。 

近日,日本索尼公司首次公开了一款纯电动汽车在公路上的行驶测试视频,目前尚处于试制阶段。“索尼造车”在日本的汽车市场引起了极大范围的关注。索尼表示,研发这款纯电动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量产汽车,主要是为了扩大车载传感器的销售渠道与销售数量。不过,也不排除今后会进驻汽车产业的可能性。

腾讯、阿里、华为、滴滴、亚马逊、谷歌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进入造车赛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