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个股 >

大股东减持背后的宏观逻辑

时间:2020-07-15 11:46:10 | 来源:经济观察网

中国股市历来就有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定价博弈,近期的股市大股东的批量减持现象,就是部分产业资本在抽离股市。这与过去几周来海内外大量资金涌入A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一边是高歌猛进的股价和股指,另一方面却又有很多大股东在批量卖出手中的筹码。

到底哪一方会在下半年的股市博弈中胜出?大股东卖出股票的钱又流向何处呢?这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宏观经济逻辑?仔细对这些减持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对于不同投资者都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也没有只跌不涨的股市——之所以市场不断起起伏伏,就是因为市场上投资者的多样化——不同投资者对资金成本、市场走势的判断是不一样的。当实体经济中的产业资本发现股市对资金成本定价过高——说白了,就是企业家觉得股票太贵了,必然卖出股票并投入到实体经济中的资金池。现在,中国创业板的股票上百倍市盈率的股票比比皆是,科创板更是有很多200倍市盈率的股票,对应的资金成本、或者叫资金收益率极低,这与实体经济中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形成了巨大反差,很多实体经济经营者“变现”股票、反哺实体企业,是当然的理性选择。

中国的结构性牛市已经两年了。对于股票市场的机构投资者而言,过去两年一直围绕以创业板为代表的“题材股”、自下而上的选择有增长潜力的上市公司,进行价值投资。这中抱团取暖的策略,除了让公募基金取得了大范围、稳定的高收益,还让创业板指数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实现了“翻一番、还拐弯”——从2018年底的1180点低位,一直涨到目前的2900点!这也就是为什么在2019年和今年,公募基金的新发行产品的募集资金规模屡创新高,仅仅今年前六个月就已经募集资金超过1万亿,其中的很多都是必须要投向股市的。

因此,当大股东们纷纷开始减持的时候,新“基民”最担心的就是在风口浪尖当了“接盘侠”,成为题材股泡沫的新“韭菜”。

这种担心当然不是多余的,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们也是这么想的。可惜,偏股型基金的产品规则,往往让基金经理们陷入“囚徒困境”,明知道题材股市盈率已经偏高、大股东有欲望减持,可是持续不断的新资金涌入资产管理市场,各类基金经理不得不持续加仓。这也就是为什么在2020年下半年伊始,一旦部分机构资金“转向”低估值类股票,市场马上迎来一波强劲的上涨,且爆发力极强。机构投资者忙不迭的在寻找估值“洼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填坑”行情。好在这是散户投资者期盼已久的行情,毕竟创业板的牛市不属于散户,个人投资者没有精力和资金去调研上市公司、自下而上的挖掘题材股投资机会。

可见,在科技股为代表的题材股板块,公募基金经理和上市公司股东的博弈属于专业级别,是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对资金定价的博弈,是市场上资金供给与需求平衡的“艺术”。具有业绩增长潜力的上市公司股东,一旦下决心规模化减持手里的股票,往往意味着公司股价被过分高估,当然也不能排除大股东和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换言之,大股东有可能知道更多财务报表背后的隐情,机构投资者必须把大股东减持原因作为线索,卖方研究员通过实地调研、行业周期分析,协助买方机构寻找上市公司未来经营的蛛丝马迹,这也是专业投资的日常工作。

无独有偶,全球资本市场的“行业顶部”科技股,普遍高估现象也让大股东有了减持的欲望。近六个月来,中国投资者熟悉的阿里巴巴、腾讯这些互联网市场传统龙头企业,甚至拼多多为代表在突发疫情期间大幅度上涨“新上位”的科技股,都遭遇到了主要股东的套现减持;而且,就连一向沉稳的腾讯马化腾,也在三年来第一次开始减持手中的腾讯股票。按理说不差钱的马云、马化腾,为什么要减持手中的股票呢?难道他们也觉得宏观经济要转向?

在笔者看来,当前虚拟经济的逻辑在突发疫情中被扭曲了,尽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有限的少数蓝筹股被海量的资金追逐——全球资本市场的基金经理都被“囚徒困境”了,陷入各国央行的大放水货币政策中,只能遵循“资产荒”的投资逻辑,不断加码苹果、微软等互联网巨头蓝筹股票。基金经理似乎都发觉到,实体经济中互联网产业本身的发展周期,更是让这种投资的“资产荒”雪上加霜。

从上世纪末互联网泡沫破裂后,互联网服务行业集聚效应恶化了,垄断变得格外严重。次贷危机后有新技术、创业型、欧美互联网小企业,经营的最佳结果,只能是被垄断巨头收购。而美国互联网巨头公司融资成本低,账上现金“淤积”无处可去,只能回购自己公司的股票,进一步推波助澜了欧美股票指数的大幅度上涨:纳斯达克指数“V形”反弹之后更是创了历史新高,就连代表传统行业的道琼斯指数,都已经恢复到疫情前90%的水平了。

对比欧美央行大放水的情况,中国央行在本次突发疫情中的表现还是“理智”的,并没有调低最基本的居民存款利率,保持了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的“正常货币政策”。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具有很强的韧性,只要保持市场正常的利率期限结构和信用风险利率结构,辅以针对突发疫情的果断处理,中国经济就能够回到正常的发展轨迹。而中国股市也不缺少优质的上市公司,不缺少志存高远的企业家,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有形的手”,去呵护依然上涨“脆弱”的中国股市,并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资金和资本留在股市,减少大股东的主动减持行为,让直接融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归根到底,美联储也想货币政策正常化,但是制造业都不愿意回流美国本土——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潜力大,服务业空间更大,不断涌现新技术主导的明星企业,致使参与其中的公司无论上市与否、或大或小,没有不想做大做强的;对于各级政府而言,公司一旦上市,其融资能力大大增强、不差钱,土地也能优先供给,缺少的往往是技术。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各级政府搭台,广泛在国内外引进人才团队和技术专利,并通过与上市公司共同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金融产品,不仅不通过减持从股市抽离资金,而是通过定向、非定向增发为股市引入资金,做大做强中国资本市场,实现资本市场有效服务实体经济。

最后,个人投资者需要格外关注的,是在本轮“填坑”行情中,被大股东减持的非高估值股票——上市公司业绩平平、股价不温不火,短期内在鸡犬升天的行情中股价有所表现,个别大股东就忙不迭的进行减持动作。这显然是大股东对自家上市公司未来业绩的不信任,缺乏股价进一步上涨的信心。无论是散户,还是机构投资者,都应该用脚投票,远离这种垃圾股,发挥资本市场有效配置资金的作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