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元再度牢牢站上7.75的强方汇兑保证。6月5日凌晨,香港金管局发布公告称,因港元汇价触及强方兑换保证,金管局在市场卖出9.77亿港元,买入等值美元。同期,美元指数跌破97的重要关口,较3月“美元荒”的103.9高位大跌近7%。
“港元贬值缘于有部分资金在未来可能因为种种因素流出,但同时也会有更多资金进来,包括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等。”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对记者称。
两周前,受消息面影响,港元对美元快速由强转弱,尤其是从5月21日开始出现较大幅贬值,到达7.757附近。当时第一财经报道,鉴于港元和美元之间的息差维持在历史高位,香港金管局坐拥441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位列全球第八),港元几乎不可能出现盯不住美元的情况,加之后续在美上市中概股(ADR)回港股“二次上市”提速,会吸引更多资金流入香港市场。机构人士认为,当前,中资银行和中资企业占据港股上市公司的70%,ADR“二次上市”将进一步抬升占比,港元和香港金融市场作为中国内地和全球金融走廊的角色会强化而非削弱。
“近期有众多中概股准备在港股‘二次上市’,例如京东或在两周后在港交所上市,”某外资律所律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有业内人士预测,今年中概股回归可能突破50家。
港元将维持强势
目前,港元重拾4月底以来的强势走势。此前,4月21日起至28日,港元汇率6次触及强方兑换保证,香港金管局6次入市干预,买入美元的同时向市场注入合计约207亿港元的流动性。
5月22日前后,受到传言冲击,港元明显对美元走弱,触及7.7575的近3个月最弱水平,但港元也仅仅小幅偏离强方,距离7.85的弱方还有很大距离,也未曾触及。
港元从1983年起实行盯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目的是让本地商业与贸易活动具有较大的可预测性,其汇率保证维持在1美元对7.75~7.85港元区间。
港元走强不仅是由于利差因素,也包括美联储宽松政策的溢出效应。
就息差而言,4月“美元荒”缓解后,港元、美元息差不断走阔,支撑港元走强。在外部波动较大的5月25日前后,3个月HIBOR(香港银行间拆借利率)报1.35571%,3个月美元LIBOR报0.36925%,息差约在100个基点左右的高位。这也持续打击了套息交易的动力,推动港元维持强劲。
美联储的宽松政策也产生了较大的溢出效应,在全球风险情绪回升的时候,这种效应被同步放大。
这种外溢效应包括国际资本流入新兴经济。“这种流入是短期现象还是中期趋势?我认为是中期趋势。此外,美元指数未来是转强还是转弱,我认为是转弱;新兴经济体和商品货币汇率是贬值还是升值?我认为是升值;新兴经济体爆发金融危机的系统性风险是在上升还是在下降,我认为是在下降。”招商证券研发中心宏观研究主管谢亚轩表示。
事实上,这一逻辑对人民币而言同样适用。交易员普遍认为,美联储每周近乎千亿美元的量化宽松(QE),人民币弱不到哪里去,现在每次人民币下跌都是买入的机会。同时,国际资本持续流入中国股票和债券市场,增加持有中国资产的趋势还是会持续。2020年5月,外资通过陆股通净流入中国股票市场资金规模超过300亿元,通过债券通等渠道流入中国债券市场资金规模超过1100亿元。
6月将有更多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
近期,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香港金融机构人士认为,香港作为中国内地和全球金融走廊的作用会进一步强化而非被削弱。
有观点指出,当前中资银行和企业占据了港股市值近70%,未来ADR的上市将强化这一占比。那些想要购买中国资产的外资也会来到香港,在港中资企业相较于美元可能会更愿意持有港元。
日前,记者从多位律师处获悉,6月将有多家ADR在港“二次上市”,其中包括京东。摩根士丹利测算,当前满足港交所“二次上市”条件的在美上市中概股包括,网易、百度、汽车之家、58同城、微博、陌陌、新浪、携程、京东、B站、唯品会等30多家公司。
市场担心,如果在美中概股大规模在港股市场“二次上市”,会否造成流动性冲击?
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显示,尽管中概股二次上市的流动性需求较大,但仍在可控范围内。假设所有符合条件的ADR大约在同一时间在香港上市,且每个公司将总市值的3.5%在香港二次上市,预计融资目标总额为145亿美元(3.5%的比重是阿里巴巴、京东、网易二次上市市值比重的平均值),这一融资规模不到过去6年A股市场平均年度融资规模的6%,约占港股市场年均融资规模的17%。
“中概股在美国约有1.2万亿美元市值,在去年阿里巴巴回归港股后,还有一些公司开始考虑回归上市。”瑞银中国策略主管刘鸣镝近期对第一财经记者称,中概股的回归趋势将改善中国缺少优质标的的现状,尤其是中国在岸市场,这也意味着或有更多资金流入港股,并对港元起到支撑作用。
自美团点评和小米于2019年10月底被纳入港股通合格交易名单以来,获得了来自内地投资人的南下资金流入分别达41亿美元和22亿美元。
去年,港交所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初次上市公司进入港股通名单,但如阿里巴巴这样的二次上市公司尚不在列。机构认为,后续不排除监管机构和交易所为阿里巴巴修改条例的可能性。如果能够解决对二次上市股票的技术定义,阿里巴巴等在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可能也有资格在未来被纳入港股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