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个股 >

互联网巨头相继启动赴港二次上市?业内称:A股和港股持续改革是最大的驱动力

时间:2020-05-22 19:46:05 | 来源:证券时报

二十年前,新浪等一众互联网企业拉开了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序幕;二十年后的今天,他们正在“回家”的路上。

近期,百度、携程、京东、网易等互联网巨头企业被传将赴港二次上市,更有确切消息称,网易最快将在6月底在港股挂牌交易。目前看来,有条件的中概股回港上市已成趋势。

表面上看,4月份曝出的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加速了中概股回国的节奏。但有业内人士分析,瑞幸事件只是一个“催化剂”,根本原因在于外部环境的愈发严峻,以及资本市场环境的变化。

相比2015年的那一波中概股回归潮,这次中概股二次上市有何不同?会给市场激起怎样的波澜?

外部环境变化加速中概股回国

继阿里、京东之后,证券时报记者获悉,网易已于近期秘密提交赴港上市申请,回港进程至少提前半年,对此,网易表示现阶段不予置评。而根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网易将在6月底回港挂牌上市,二次上市的预计募资规模为10亿至20亿美元。

在许多人看来,互联网巨头等一众中概股对“回国”蠢蠢欲动,是缘于由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而引发的中概股信任危机。不可否认,瑞幸事件的确让中概股承担巨大的压力,事件曝出后,30只股票近一个月跌幅超10%。甚至引发美国监管层喊话“不要将资金投入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股票上”,在SEC官网发布的声明中,也指出,作为新兴市场的中国,在公司信息披露上存在不充分、无法获取审计底稿等问题,存在重大投资风险。

有分析指出,上述情况有可能进一步引发更多中概股成为做空机构眼中有利可图的标的。毕竟,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次中概股做空潮。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有超过40家中资企业赴美IPO,随即引发了做空机构的围猎,导致一批中概股退市。

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瑞幸事件所引发的信任危机,只是一个“催化剂”。中概股回国二次上市,实际上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了。报告《注册制之下中概股企业回归系列观察》显示,“2019年下半年起至今,中概股(尤其是香港市场)私有化数量有上升的趋势。2019年至今,香港市场宣布的私有化交易约20单,其中绝大部分出现在2019年6月以后;2019年至今,美股市场宣布私有化的中概股公司也有8家。”

而中概股二次上市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融资需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融资的需求来看,去年11月,阿里巴巴在港股二次上市募资880亿港元,尽管是当年港股市场中个股最大的募资额,但竟然也实现了超40倍的超额认购,其市场反应之热烈不得不让人惊叹。就目前阿里巴巴在港股的表现来看,交易额一直在数十亿量级。这一表率作用,无疑让更多同类型级别相当的中概股看到了国内资本市场融资的希望。

而从外部环境来看,中美两国的博弈,国内资本市场的改革,都加速中概股们做出更有利的决策。“中美两国在贸易、科技等领域的摩擦可能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夹在其中的企业很为难,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特别是行业巨头,肯定会做多手准备。”国内某中型券商互联网行业分析师解枫对记者表示。此外,在解枫看来,从2017年开始全球经济出现明显的下行态势,企业也需要储备粮草过冬,趁着自己在市场仍然被不少投资者看好,以及目前抗击疫情带来的流动性宽松情况下,进行二次上市,还可以拿到比较好的估值。

此轮回归潮彰显资本市场改革优势

实际上,市场对中概股回国并不陌生,2015年左右就发生过一次浩浩荡荡的中概股回国潮。SEC公开信息显示,从2015年至2016年第一季度,有36家中概股先后收到私有化要约。在这波浪潮中,分众传媒、三六零、如家、药明康德、迈瑞医疗、当当、完美世界等一批互联网企业都先后从美股私有化回归A股。部分个股,如暴风影音在拆除了VIE架构回到创业板后,创造了连续27个涨停的造富神话;360回国上市首日,较私有化时的市值暴涨近700%。

虽然都是回归,但这一次的中概股回归却跟2015年的回归却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显而易见的是,无论是阿里,还是网易,抑或是京东,此次回国都属于二次上市,即在一个新的市场再一次公开融资,而2015年的那一次中概股回归,多为在美股退市之后再回国上市。

此外,从回归企业的行业来看,虽然两次回归的都是互联网和科技行业,但企业的规模、体量、行业地位都不尽相同。解枫分析,前一波回归潮中,分众传媒、360等企业,虽然在细分行业来说是比较好的,但并不是互联网领域的头部公司。但这次打算回归的,却是中国互联网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企业:网易、阿里、百度等。

再次,从回归方式来看,前一波回归的企业,如360、分众传媒、巨人网络等,大多通过借壳的方式回归A股,个别像药明康德这种通过IPO方式在A股上市。而这一次回国的企业,则多数将A股或港股视为第二上市地,寻求二次上市融资。“这个好处是,拥有国内外两个市场,避免因单一市场和资本带来的风险。”解枫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也是最能吸引企业回国的是,国内资本市场这些年发生的积极性的变革。就A股来看,随着科创板推出、创业板注册制的落地,一方面企业上市审核周期大大缩减,回归A股的时间大幅缩短;另一方面,4月30日,证监会修改了《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内容,进一步优化了红筹架构尤其是已上市红筹架构企业回归境内资本市场的条件。相比于前一波回归潮来看,这次中概股回归的优势显而易见。

而对于此次回归中,多个企业选择的港股市场,则是近两年资本市场改革的一大亮点。港交所进行的25年来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于2018年4月30日正式生效,便于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创新型公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等新经济公司在港上市,以及为寻求在港作第二上市的中资及国际公司设立新的第二上市渠道。据港交所统计,上市新规实施两年来,84家新经济公司(包括医疗健康及生物科技公司)已在香港上市,共募集3023亿港元,占同期香港整个新股市场总融资额的50.8%;在港上市的新经济公司市值目前已占港股总市值的17%。另一方面,自上市新规推出以来,截至今年4月底,共有16家无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共募集397亿港元,占同期香港新股市场总融资额的6.7%。

“香港是自由市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也是国内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更重要的是国际资本在这里可以自由流通。”香港富昌金融集团副总裁王荣指出,随着深港通和沪港通的不断发展,资本可以双向流动,在内外在优势的结合下,企业自然选择了香港,而阿里巴巴此前在港的二次上市,也给企业起到很大的表率作用。私募排排网未来星基金经理胡泊则认为,企业选择香港上市,还有一个原因是,香港市场的制度跟美股制度比较接近,因此二次上市的法律障碍和制度性障碍比较少。

值得注意的是,5月18日,恒生指数公司正式宣布同意恒生指数及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将同股不同权、第二上市公司纳入选股范畴,这就意味着回港上市的中概股有望进入恒指以及恒指国企指数成分股,这对中概股来说诱惑力十足。

阿里在港上市或将领涨归国中概股

对于像网易、京东这类市值高的大盘股,寻求在港二次上市之后,香港资本市场能否给到他们一个较好的估值?毕竟,港股上市的企业仍然以金融、地产等传统领域为主,能说得上的新经济企业,除了阿里和腾讯之外,为数不多。

对此,王荣表示一点都不担心这些新经济企业在港股会被低估。“有了阿里在前面打头阵,作为一个比较典型的参照物,这些互联网企业在香港市场也会有一个合理的估值。”王荣认为,一方面,阿里的示范下,会使得更多中资企业前赴后继地赴港上市,推动港股流动性进一步向好;另一方面,由于港股缺乏实体经济、没有沉淀资金,蓝筹大型科技股的流动性还是不够,但内地企业的加入,估值会提高,流动性会进一步改善。企业还能借助香港市场,进行海外市场的布局。

在胡泊看来,以阿里巴巴为例,港股市场给的估值跟美股的估值相对来说是接近的,如果出现大的估值差异,可能会因此诱发套利行为。对于这些中概股在港二次上市,对香港市场带来的影响,胡泊认为,随着这些巨头在港股上市,编入恒生指数之后,整个恒生指数的成分股可能会发生比较大的差异,未来对港股指数的走势,包括指数化的被动投资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恒指的表现较现在也会出现较大差异。

随着港股持续改革,A股注册制改革全面铺开,可以预见的是,将有越来越多新经济公司将在国内上市。而从市场成熟度来看,美股、港股、A股都各有特色,有业内人士预测,随着二次上市浪潮的持续涌动,多地上市也极有可能成为未来中概股的标配,“A+H”、“CDR+红筹股”或成为未来风向。

但在解枫看来,未必所有企业都能在多地上市。“多地上市对企业的要求比较高,美股和港股喜欢巨头企业、大盘股,一般的中小企业不具备这样的体量,在海外市场融资交易很难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流动性也不会很好的。”解枫认为,对于还没有上市的巨头企业来说,比如像今日头条、滴滴这类,不排除多地上市会成为他们的选择,“他们可以现在海外上市,然后再回香港或者分拆一部分回香港或者国内A股。”此外,具备条件选择多地上市的,还有一些境外上市的中资国企,像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国家电网和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等,将来大概率是会回A股的。另外,银行、保险、证券这类企业,可能会采取A+H股的方式。而科技公司、医药公司,则需要具备一定的体量,才能实现多地上市,不然两头的表现都只能是一般。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