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不久,A股就经历了两次剧烈震荡,相比2月3日的大跌上证指数用了10个交易日完成修复,2月28日的这次下跌只用了两个交易日便收复失地,给投资者右侧交易低吸进场的时间越来越短。有市场人士用“黄金坑”称呼2月3日的下跌,把2月28日的下跌则称为“黄金坑2.0”。从两次大跌之后快速“填坑”的走势来看,A股在震荡中趋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震荡牛”有望成为A股接下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主基调,投资者认清市场性质,做好多元均衡配置才不会轻易被“震荡牛”甩下。
何谓“震荡牛”?就是股指虽然出现短期剧烈回调,但在市场热点活跃、提供良好赚钱效应的情况下,增量资金源源不断入市,推动市场整体重心不断向上。大跌虽然看起来令人恐惧,但如果看好后市坚定持有,甚至逢低买进,账户市值不断创新高也不是令人意外的事情。“震荡牛”的出现,一方面是短期利空消息的冲击和股市配置价值长期提升之间的对决,另一方面也是意志不坚定的场内存量资金不断被蜂拥入市的场外增量资金所取代的过程。“震荡牛”反映出多空双方不断换手,也只有通过这样的走势,才能实现市场的吐故纳新,迎来新一轮牛市的新生。
“震荡牛”在以往A股比较罕见,即使是老股民也未必有太多切身的体验,确立牛市之后快速大涨才是以往A股常见的走势。而这次“震荡牛”的出现,一方面是缓慢净流入的长期资金比重不断提升,在A股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是A股和境外股市的联动性不断增强,这两方面是A股国际化、机构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果。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证券市场,美股在过去11年的牛市也呈现一种“震荡牛”的走势,期间虽然有多次急促的下跌但都化险为夷。以标普500指数为例,11年内最大涨幅为409%,而上证指数在2005-2007年两年上涨500%,2008-2009年9个月上涨109%,2014-2015年11个月上涨159%,历次牛市的涨速均远超美股。而此次从2019年初至今,14个月的时间上证指数仅上涨23%左右,远比以往牛市平缓,和美股标普500的上涨速率已经比较接近。未来,随着股市中长线配置资金比重的稳步提升,类似美股过去11年的“震荡牛”也有望在A股出现,特别是权重股占据主导地位的上证指数、沪深300、上证50等。
近期两次大跌又快速修复,让A股的“震荡牛”基本成形。在超30万亿元基建加码、美联储紧急降息等重磅消息的支持下,A股吸引越来越多的境内外资金参与,持续化解短期利空因素的影响。不过,既然有震荡,就意味着牛市不会一帆风顺,也不会齐头并进上涨。2月份的两次快速调整,仅仅是“震荡牛”中的小插曲,未来这样的插曲不会少,也有可能出现变奏,比如以当日“深V”走势收出下影线的方式完成快速调整,或者当天低开走高直接收复失地,或者调整幅度减少、调整时间稍微拉长几天等方式进行。但不管如何,只要A股在居民财富配置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境内外货币宽松的主基调没有改变、全社会经济长期增长的势头依旧,不管“震荡牛”中间以何种方式变化,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牛市震荡上行的轨迹。
另一方面,“震荡牛”也意味着市场各板块的轮动上涨,阶段性风格切换将不断上演。在上一波牛市中,尽管中小创是当时公认的牛市先锋队,不管是2013年中调整不创新低,还是全程牛市的累计涨幅远超沪深主板都体现了这一点,但在2014年12月中下旬到次年初,中小创也出现阶段性的落后,期间创业板指数的最大跌幅超过14%,而同期上证指数的涨幅则超过了14%,二者落差接近30个百分点。但很快创业板指数再度恢复了领涨态势,直到牛市结束。近期科技股的震荡也颇有当时创业板牛途歇脚的味道,通过震荡休整来消化获利盘,同时也让此前表现落后的蓝筹股有所跟上,在震荡中用不同的上涨节奏确认牛市的脚步。而这样的震荡,并不会改变科技股中期向好的整体趋势。对投资者来说,如回调到中期均线附近缩量止跌,是分批参与科技股的较好机会。
而如果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能够在各个板块之间腾挪转移,及时高抛低吸,无疑能够做出数倍于指数涨幅的利润空间,但对绝大部分投资者来说却是不可完成的任务,即使一次命中也无法确保历史经验能复制,甚至可能因为一次节奏踏错而错失主升浪良机。因此,“震荡牛”过程中,投资者除了敢于在股指短期调整中买入或坚定持有之外,根据不同主题方向做好均衡配置,也是应对板块间震荡的较好方式。笔者认为,投资者不妨从大科技、大蓝筹、大重组三大主题方向入手,以各三分之一的仓位分散配置,让自己的账户市值在震荡中不断向上。
在大科技主题出现分化、需要在震荡中整固的过程中,大蓝筹有望阶段性成为主角。本周低估值的基建板块崛起,点燃了大蓝筹估值修复的号角,未来有望延续到其它板块中。其中,券商股的基本面改善预期确定,同时政策利好不断,牛市中股价弹性较大,不妨作为激进型投资者配置的首选。而对于保守型的投资者来说,银行股的低估值、高股息提供了较大的安全边际,可以在投资组合中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具备较好的防守价值。
而对于大重组的主题来说,再融资新规的放松带来了想象空间,同时注册制的推进也倒逼部分公司加快重组进度。对于一些大股东背景雄厚,具备“大股东、小公司”特征的低位小市值品种,不排除因为并购重组而跑出黑马的可能,如果投资者耐心在这类品种中潜伏等待,或许会有意外的惊喜,笔者重点观察的品种有:龙源技术、英力特、华虹计通、中材节能、大庆华科、中国海诚、文山电力、中环装备、中远海科等。
(本文提及个股仅做分析,不做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