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证研》沪深金融组 艾茉/研究员 苏果 洪力/编审
凭借大股东南京银行这颗“大树”,以及在金融业同业交易中的分量,鑫元基金从成立到2018年,公司的净利润连续增长,财报甚是靓丽。
不过,根据《金证研》沪深金融组的观察,从规模来看,即便发展了6年,截至到今年6月中旬的最新规模也仅为404.49亿元,排在行业第53位,而且鑫元基金旗下的权益产品占比从2018年开始就降到了1%以下,公司的债基规模却逐渐上升到接近六成的水平。
但就是这样一家对于债基高度依赖的公司,却在今年2月份爆雷,并且和债市有关。根据南京银行的公告,南京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中心总经理戴娟、资金运营中心副总经理董文昭及南京银行投资机构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雁三人,因个人原因,不能正常履职。而根据媒体报道,三人被带走名义上是“协助调查”,但实际上和近几年的债市大额利益输送有关。占鑫元基金半壁尖山的债基,或将受到牵连。
财务数据“靓丽” 债基撑起“半边天”
对于公募基金行业来说,牌照的红利虽然逐渐退却,但总的来说还是稀缺。也正是这个原因,近年来不断有机构甚至是个人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纷纷投身于行业中。当然,在这位“晚辈”公司中,拥有银行背景的公司相对来说往往活的 更加滋润些。
作为2013年成立的鑫元基金公司来说,凭借大股东南京银行的地位和同业交易业务中的分量,其在成立以后就凸显了固收产品的优势,而且相比其他以货币基金为主的公司来说,鑫元基金的债市操作能力更加突出。
《金证研》沪深金融组统计,从2013年到最新的规模变化看,鑫元基金以货基为起点,在过去几年逐渐建立了债基的优秀管理能力。比如,从2013年公司刚成立一直到2014年,公司都没有任何权益类产品,2013年公司产品全部都是货币型基金,2014年债基就突然发力,占到了公司公募规模的半壁江山。
经历过2014年的A股大牛市,鑫元基金才慢慢推出自家的权益产品,在2015年混合型基金占比达到了17.79%,随着2016年股市回调,公司的混基规模也大降到7.72亿元,当年底仅占到公司规模的3.08%。与此同时,虽然债基规模也有所缩水,但货基规模的大增弥补了其他产品的“漏洞”,让公司整体资管规模继续稳定增长。
从2017年到今年中旬,鑫元基金的债基规模占比连续稳定增长,而货币基金规模小幅缩水,权益产品在本来就不占规模优势的情况下,更加变得“微不足道”。从截止到6月30日的最新数据看,鑫元基金旗下权益产品规模占比仅有0.79%、货基占比为39.48%,而债基占比则为59.73%,规模优势明显。
再来看看鑫元基金公司成立之后的整体财报情况。成立当年的2013年,公司虽然全都是货币基金,但在规模实在太小和刚性运营成本的情况下,亏损了0.19亿元。2014年虽然是大牛市,但没有丝毫权益产品的鑫元基金凭借半数债基和半数货基的产品布局,小幅盈利了0.11亿元。
2015年,在股债双双走好的情况下,公司年度财报亮眼,净利润达到0.74亿元,增长了6倍以上。2016年,虽然股市整体回调,但在权益产品仅占公司规模3.08%,而债基和货基占比在49.61%、47.31%的情况下,公司净利润继续翻倍,达到了1.41亿元。
此后,鑫元基金的权益产品规模占比更是下降明显,债基逐渐成为支撑公司的主要产品类型,而在公司债市的优秀操作能力上,鑫元基金的净利润继续稳定增长。截止去年底,公司整体盈利2.54亿元,创出新高。
从截止8月5日鑫元旗下48只产品的累计收益率看,在37只累计业绩上涨的产品中,仅有2只是混基,4只是货币基金,剩下的全都是债券型基金。累计收益率超过10%的14只产品中,11只都是债基,足见鑫元基金在债市上面的操作能力不俗。
而累计业绩亏损的11只基金中,除2只债基以外,剩下的全都是混合型与股票型基金。
如果要问为啥鑫元基金的债市产品业绩如此优秀,那或许得从根上看了。据了解,鑫元基金现任党委书记兼董事长肖炎,曾在中国农业银行任职,历任南京银行总行计划财务部总经理、常州分行党委书记兼行长。
而鑫元基金总经理张乐赛,目前兼任鑫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历任南京银行债券交易员,诺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固定收益部总监、同时兼任诺安基金债券型、保本型、货币型基金的基金经理、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焦世经和安国俊两位独立董事分别具有建设银行、中信银行以及工商银行总行的工作经历。
从高管就可以清晰的看出,这家基金公司对于债券市场以及金融同业交易方面的过人之处。
权益产品边缘化?权益投研部总监业绩低迷
其实鑫元基金是由南京银行发起,与南京高科联合组建的公募基金公司。在成立当年也就是2013年,资管市场面临着股市行情不佳,蛋糕被龙头公司瓜分殆尽的形势,而鑫元基金通过对自身优势的分析,坚定了走固收产品的路线。
而且大股东南京银行在这方面也确实强大,《金证研》沪深金融组了解,南京银行在债券业务上面的优势显著,其也被业内誉为“债市的黄埔军校”,为国内债券投资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与旗下的债券基金相比,鑫元基金的权益产品业绩就实在难看了,累计业绩亏损的产品几乎让权益包圆。从成立时间看,这些权益产品均是在2017年年底和2018年成立。
鑫元价值精选混合C从2018年1月底成立至今年8月5日,累计亏损了18.05%,是鑫元基金旗下产品里业绩最差的。就算不看去年股市大跌行情,在今年初以来股市上涨期间,该基金也仅仅上涨了2.26%,远远不及18.16%的同类均值和18%的指数涨幅。
该基金成立时由基金经理张明凯和丁玥两人管理,十几天后,张明凯就迅速离任,转投富国基金旗下,而丁玥独自管理该基金到2018年11月12日,累计亏损了14%以上。此时,赵慧加入进来形成目前和丁玥“二管一”的局面,不过,两位女将合作以来的任职回报还是亏损4.96%。
而且从鑫元价值精选混合C的前十大重仓股看,偏重大盘股为主,但行业相对分散,而且股价表现逊色。
另外,从两位基金经理的经历上也可以看出鑫元基金在权益产品上的逊色。资料显示,赵慧担任基金经理的经验有3年半,在去年11月份之前,其管理的基金类型其实全都是债券和货币这类固收产品,也就是说,赵慧是在张明凯离任又向权益产品进行的“补位”,其重点的投资领域还是固收类。
而丁玥实则是鑫元基金旗下管理权益产品的“老将”,其2009年7月至2015年7月,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担任研究部副总经理,2015年7月加入鑫元基金担信用研究主管,2016年7月担任研究部总监,2018年6月担任权益投研部总监兼首席权益投资官,同时兼任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
而这位在权益产品方面“位高权重”的基金经理,其实担任基金经理职务的时间至今刚刚满3年。除了早年管理的债基任职回报为正外,其余产品全都是亏损。这样看来,鑫元基金的“偏科”明显。
从上述这些权益产品任职期间的收益率看,最好的就是不亏。另一只名为鑫元欣享灵活配置混合A的基金,当然也躲不开投研总监的管理,而且更是由三位基金经理管理,分别是丁玥、王美芹、陈令朝。
其实从2017年12月14日到2019年1月10日,该基金是由丁玥、王美芹管理,从重仓股看,有丁玥青睐的中字头大盘股,也有部分科技股,今年1月11日,陈令朝加入进来。一季报显示,其前十大重仓股为用友网络、东华软件、机器人、四维图新、广电运通、立讯精密、中兴通讯、贵州茅台、瑞普生物、恒生电子,基本上消除了“丁玥色彩”,或许这样,也才有了今年6.23%的收益。
“盈亏同源” 鑫元基金债券业务遭遇危机
但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股市触底反弹的时候,鑫元基金最重要的高管却和大股东南京银行的高管一起“出事了”。
今年2月份,南京银行发布公告称,“日前,本行资产管理业务中心总经理戴娟、资金运营中心副总经理董文昭及本行投资机构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雁三人,因个人原因,不能正常履职。本行及鑫元基金已指定专人负责以上三人的工作。上述情况不涉及当前本行及鑫元基金业务,本行及鑫元基金经营管理一切正常。”
随后,据媒体报道,戴娟与董文昭是在2月15日在办公场所被一同带走的,并牵扯到了鑫元基金的李雁。三人被带走的原因或与近几年的债券市场丙类户有关联,可能存在大额的利益输送问题。
从鑫元基金高管的情况介绍看,李雁曾任职于南京信联证券计划财务部,1997年进入南京银行前身——南京银行城市合作银行,从事资金交易及结算工作;2001年5月至2013年10月,担任南京银行资金交易部部门经理;2013年10月至2016年3月,担任南京银行金融同业部副总经理兼任市场营销部总监;2016年4月加入鑫元基金;2016年5月19日起担任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鑫元基金总经理张乐赛在此前公开表示,公司取得的优异成绩得益于成立之初的决策判断,“一家基金公司的发展,一定要和行业的发展相结合”,现在看,鑫元坚持做固收这条路算是走对了。而借鉴国外经验,未来固定收益发展的空间依然可期,固定收益的投资体量会远远超过权益投资的体量。
张乐赛还表示,鑫元基金接下来不仅要接着做固收,还要做“固收+”,扩展权益类投资、期货类投资甚至衍生品投资,来给固定收益增加利润空间,巩固优势,提高盈利能力,力争为投资者赚取满意的回报。
根据张乐赛此前透露,鑫元基金从2016年就加大了对国债期货的研究,在套期保值、方向交易和跨品种套利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在模拟盘中也取得了较好的业绩表现。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鑫元基金旗下的权益产品无论从业绩上还是从人才上,均没有优势,想要往权益类投资方向上拓展几无可能。而期货投资或者衍生品投资需要的是更加专业的人才,尤其是在风险对冲上,而这这类产品上,鑫元更是一片空白。张乐赛3年前的“豪言壮志”,似乎一切都随风飘散了。
如今,留给鑫元基金的是新业务无从谈起,债基类业务遭遇动荡,规模落后同类,“千疮百孔”的鑫元基金这艘小船能走的多远只能让投资者担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