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港股 >

星辰大海的新能源,什么姿势才能游的远?嘉实姚志鹏:有质量的成长才能穿越周期,汽车智能化时代

时间:2022-06-22 16:22:20 |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聪明投资者

1. 历次工业革命,包括新兴产业革命,本质都是康波周期,每次驱动的要件一般是能源革命和通讯革命,这两个领域是最容易驱动的。

2. 我更喜欢朱格拉周期,就是要在繁荣的行业里,在有比较大机会的行业里去寻找那些中短期能在库存周期中共振的东西。

3. 相对务实的在自己能把握的这些成长型行业中去挖掘优秀的公司,以业绩增长来推动股价增长,才是真正财富积累的可为之道。

4. 从策略角度来说,投资方法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本质上还是个人性格和投资行为互相配合。不同性格的人内心深处相信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有人相信永垂不朽,有人相信万物皆变化。

5. 当前的汽车智能化作为这个时代最大的红利,是大家不能回避的。这个领域,中国和美国明显具备更强竞争力。

6. 对我们来说,最有意义的是找到在全球分工中占据更大的话语权的行业和资产,未来这些资产在总量经济不那么吸引人的时候,正是在长周期中我们要作出重要投资趋势选择的时候。

7. 从中涌现出来的若干行业,新能源也好,先进制造业也好,还是医药行业也好,都有可能成为未来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6月初聪投价值研习社上中,邀请的主讲大咖嘉实基金姚志鹏讲述了自己对周期的理解以及对成长策略的介绍,并围绕他最擅长的新能源投资行业展开了三个模块的探讨。

分别是“高端制造业是国之重器”、“电动智能汽车正在全球共振加速渗透”和“做这个时代伟大公司背后的身影”。(点此查看完整内容)

在1-4月份A股连续大跌后,5月份市场开始逐渐回暖,一方面新能源板块率先领涨,另一方面大家关注的电车相关政策相继落地,因此新能源板块再次成为众多投资者讨论的焦点。

近期,风电、光伏、锂电为代表的新能源板块打开了飙涨模式,在过去一个多月里,几大板块指数纷纷涨超40%甚至50%。

说到擅长新能源板块主题投资的管理人,姚志鹏首当其冲,作为一名深耕这一板块十余年的中生代基金经理,对新能源领域有着极深的洞察与见解。

姚志鹏2011年加入嘉实基金,2016年正式开始管理基金,目前在管8只基金,总规模达259.93亿,管理时间较长的有3只,且都是围绕新能源主题投资的股票型基金,长期业绩优异,任职回报在同类基金中均排名前列。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2年6月17日

本次研习社让参会者很过瘾的。

包括对话环节,姚志鹏与新能行业最牛分析师、长江证券邬博华的交流,问的到位,答得精妙。点此查看《新能源投资“热搜”不减!躬耕10年的姚志鹏与邬博华最新对话:要有长期信仰,也要有短中期因时而变的能力和敏锐度,才能赚到成长的钱》

新能源前十年从无人问津到波澜壮阔,那么,新十年这个行业是否依然还有星辰大海?姚志鹏给出了他的答案……

以下是此次分享的重点内容,分享给大家。

万物皆周期

新能源行业近几年波动较大,从暴涨到今年的调整,再到反弹,历史上新能源也是这样,因为对于新能源这样一个带有周期性增长的新兴行业来说,自身景气度的波动是比较大的。

由于投资者对新事物的认知又不是那么完备,认知容易从大喜到大悲再到大喜,所以会带来估值的波动。

但万物皆周期,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之所以我会在10年前看好新能源,是因为人生发财靠康波,康波周期是所谓50-60年主导全球大的创新周期,这其实是最大级别的机会。在我们每一代人的宿命中,有很多的小机遇都在这样一个大的周期里。

历次工业革命,包括新兴产业革命,本质都是康波周期,每次驱动的要件一般是能源革命和通讯革命,这两个领域是最容易驱动的。

最近的一次康波周期,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启动的信息产业革命,从大型机、小型机,最后到手机、移动互联网,是这样一个完整的康波周期,而新能源有可能是新一轮康波周期的第一浪。

50-60年是康波周期,10年维度是朱格拉周期,也就是我们说到的新能源的10年,10年决定的是一个小级别的创新周期。

从产业周期角度来看,当中国加入WTO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很多传统生产要素的标准,包括当年的金融地产、煤飞色舞,包括上一轮中国和全球共振的智能手机,也是一个所谓的朱格拉周期。

另外,很多投资者喜欢用景气度投资,其实就是库存周期;日常通过货币现象,比如央行又在释放货币,或者央行为了控制通胀收紧货币,本质是货币和企业盈利带来的一个周期,定的是牛熊。

中短期的牛市、熊市,其实是跟着货币现象、企业盈利走的,背后都是库存周期。

从我的角度来看,我更喜欢朱格拉周期,就是要在繁荣的行业里,在有比较大机会的行业里去寻找那些中短期能在库存周期中共振的东西。

朱格拉周期更具指导意义,我会在这里面去找景气度向上的,并尽量规避景气度的向下环节,从而找到符合康波周期的行业。

周期的魅力在于轮动、波动,但周期的负反馈是大家很难忍受的,就像从2007年到最近这次的行业周期,我们走了十几年,一代人的青春几乎没了。

唯有成长穿越周期,特别是业绩

每个人在投资的过程中都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或者说判断上的偏差,比如你在2007年的时候,没有及时从资源股退出,或者2015年高点时没有从转型的TMT资产中退出,那么投资者的痛苦将是非常深远的。

从上帝视角看,假定自己是先知并洞察所有是不现实的,因此投资者在周期高点时候难以退出是必然的。

我们偏爱成长股,努力寻找那些疯狂创造企业盈利的公司的原因,是我认为唯有成长才能穿越周期,特别是业绩。

举几个例子,白酒的龙头,从2003年到2021年涨了700多倍;在香港上市的社交龙头从2004年到2021年的周期中涨了1000多倍;就连看上去比较传统的一些化工行业的龙头企业股票都是100多倍的涨幅。

而同期的上证指数,可能只有三四倍的涨幅,深证成指因为有创业板的因素,相对表现好一点,但也不过涨了五六倍。

这些10年间实现100多倍涨幅的企业并不是靠讲故事、编故事来扩张估值的,而是靠盈利的疯狂增长实现的。长周期的牛股也都是这样的,靠短期博弈预测市场是很难取得超越市场回报的。

再看地产行业,从1991年到2007年是属于地产的成长时代,一些龙头地产公司涨了300多倍,业绩增速接近200倍,丝毫不逊于同期的指数。但从2007年到现在,几乎没有上涨。

企业盈利的持续增长,甚至略快速的增长,是穿越周期的最优解。

对投资者来说,当你识别了中长期、中短期的周期,并慢慢有了一些投资框架和方法之后,最重要的是找到那些成长的龙头,因为它们会给投资者创造非常卓越的回报。

相对务实的在自己能把握的这些成长型行业中去挖掘优秀的公司,以业绩增长来推动股价增长,才是真正财富积累的可为之道。

成长策略:产业投资视角寻找景气上行的现象级企业

从策略角度来说,投资方法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本质上还是个人性格和投资行为互相配合。不同性格的人内心深处相信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有人相信永垂不朽,有人相信万物皆变化。

理论上你要把一个行业真的研究透,把股价的驱动性研究透,是需要N多因子来驱动的,但这个坦率说不太可能,因为你不太可能将所有变化都实时更新。

所以,投资过程中大家都会选择一个自己相信或比较看重的因子,然后把它放大,同时忽略其它因子,仅用关键因子来做决策。

但当你忽略其他因子的时候,必然会增加对不确定性的风险暴露,当风险暴露增加的时候,你就会时常犯错,所以投资没有100%的准确率,投资是一个连续决策的概率游戏。

就像你玩德州一样,本质上是需要坚持到最后一刻,你不能把你所有的本钱输光,在这个过程中你要争取增加赢牌的几率,同时赢牌的时候争取多赢点,不能每次赢牌都赢小钱、输牌输大钱。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方法就是用产业投资的视角去成为一些重要行业的专家,在这里面寻找景气上行的行业。

我们希望通过资产回报率、景气趋势,以及公司竞争力来确保组合回报的确定性,包括回报的空间,以及可能犯错时候潜在亏损的空间这几个方面,来解决组合构建的问题。

当识别出战略级别行业后,知道在哪里打仗,判断出周期位置,找到方位感,这样就知道这些资产是不是已经到一个狙击的时刻,最后就是锁定能打赢的公司。

在寻找优秀企业的时候,我们更强调验证、跟踪和兑现,这只能靠下苦功夫。

我一直觉得,研究清楚一个优秀的公司,有时比选择重要的方向意义更大。

地产周期可能处在长周期顶部

从中国地产的状态、户均的套数、地产销售面积等客观数据来看,地产在过去几年已经达到了经济周期的顶部区域,未来我们应关注怎样平稳软着陆。

由于疫情,外部特殊环境,阶段性流动性的宽松,使得地产周期其实处在一个长周期顶部,并维持了一段时间。

现在地产周期的预期在转弱,同时担心金融风险会对整个地产的周转率有显著的压制。

虽然地产在短周期的景气有所修复,但长期大概率还是一个顶部区域。当然,这个周期背后,它不单单是地产,背后更多是很多相关产业链周期的终结。

如果地产总量见顶后,未来每年缩水一点点,那如何解决经济的发展问题是投资者应该考虑的。

对我们来说,最有意义的是找到在全球分工中占据更大的话语权的行业和资产,未来这些资产在总量经济不那么吸引人的时候,正是在长周期中我们要作出重要投资趋势选择的时候。

从中涌现出来的若干行业,新能源也好,先进制造业也好,还是医药行业也好,都有可能成为未来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低要素成本的红利期已经过去

从整个中国来看,低要素成本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了。

中国现在的生育意愿是下降的,中国女性劳动者的参与率是比较高的,同时,中国的人口结构进入到了一个老龄化阶段,有点像70-80年代的日本。

虽然房地产行业有所改变,但是我相信大家没有觉得自己所在城市的房价特别便宜,中国的土地成本上升是不争的事实。

过去,我们抓住了低要素成本的红利,比方我们生产玩具,做一些简单的包装、材料。

但现在,一方面人力成本越来越贵,另一方面土地成本越来越贵,所以中国现在要向新的要素方向发展,低要素成本的红利期肯定是过去了。

这里面我相信无一例外。

高端制造业是国之重器

高端制造业是最近很热的一个词,因为高端制造业的确是国家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以汽车为例,全球的强国或者说老百姓生活比较富裕的国家,基本都在车轮子上,全球领先的经济体基本都有领先的汽车行业,汽车工业都非常发达。

因为汽车行业的产业链比较长,它会带动很多相关的精细制造、精密制造、先进高端制造,进而带动整个产业,所以高端制造业背后的本质就是国运之战,是各国竞争力的角逐。

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日本,他们的主要产业都离不开汽车,以及电子、半导体、化工等。

去看看这些国家的主导产业,那是我们不能回避的方向,我们现在的机遇期跟挑战期就是,我们的能力的确在提升,在这样一个技术变革的时代,我们有很好的切入期,同时我们又有很好的市场,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很多企业都争相进入中国,抢夺中国的电动车市场。

另外,在以汽车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上,我们本身也有着很好的制造业基础。中国作为消费大国,已经成为电动车、新能源等等新兴产业的主导者,具备更强的先发优势和替代机遇。

投资者如果对一个国家充满信心和乐观,那么一定是相信这个国家未来会变得更好。

修昔底德陷阱要求中国增强自主

对于汽车,军工,以及一些自主安全的行业,我们也都从未来的中期中看到一些机遇。

对于修昔底德陷阱,大家从中美贸易战以来讨论了很多次,全球的第二大经济体追赶第一大经济体,历史上都有巨大的阻力,这是必然的。

比如历史上,欧洲相对于美国的军费,美国相对于英国的军费,前苏联相对于美国的军费等等。

无论从军工领域,还是从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信息安全、原材料安全等方面来看,我觉得都有巨大的空间。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依存度是很高的,包括半导体、用来榨油的经济作物、石油,这都会带来很多产业的机会,同时这也要求中国未来要不留短板。

消费后市场需要全球化或者经济升级

对于大家比较关心的消费,我的态度可能跟很多投资者不太一样,我十分相信中国中长期消费的机会,但是对于中短期的消费,我是有一点谨慎的。

疫情修复本身是一个必然的贝塔,这是我谨慎的主要原因。

1992年的时候,中国只有美国1/10的零售额,到2001年前后加入WTO后到了1/6,1/7的水平,再到2019年、2020年左右的时候,基本上跟美国市场一样大了。

我们用比美国更少的财富创造了跟美国同样大的内需,这不单单是人口红利,背后还有很多过去财富效应带来的影响。

我们研究历史日本、美国的消费品,发现这些国家的后市场往往是全球化和经济的系统性升级,所以我们看消费更多的是看它未来的系统性地位,我们相信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化,中国消费后期也会全球化。

当然短期消费领域也从来不缺少机会,毕竟我们见证了电子烟、潮玩、茶叶、运动等行业在过去几年有着十倍百倍的机会。

年轻一代消费者崛起给了我们很多惊喜,他们带来了很多新的需求并快速扩张,所以我认为未来仍然是结构性机会的红利期,更加强调结构而非总量。

汽车的智能化时代,中美明显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从竞争力角度以及产业角度来说,我们提汽车不单单是因为我们比较懂汽车,而是我们把包括医药、消费、科技、制造,以及一些周期性行业进行比较后发现,汽车行业是任何一个强国都不能回避的行业。

更重要的是,汽车行业的电动化和智能化,也是这个时代不能回避的一个趋势。

我们经常说,10年前你最后悔没抓住的机会是什么?是消费电子。

那时候很多投资者对消费电子很困惑,觉得渗透率是不是很高了,模式是不是不太好,价格是不是已经涨到位了等等。

但之后我们看全球,尤其是A股,大部分投资者都没有战胜当年智能手机的这个趋势,从2012年到2017年,没有人战胜。

当前的汽车智能化作为这个时代最大的红利,是大家不能回避的。这个领域,中国和美国明显具备更强竞争力。

在传统汽车时代,大家最喜欢的牌子基本不是来自德国就是日本,确实这些国家在精密制造、机械制造、批量化工业能力上有了百年的积累,所以这不是我们改革开放几十年就能够追得上的,这个需要积淀。

但智能化时代,我们在电机、电池、汽车零部件制造等方面很有优势,此外我们还积累了电子平台部件研发的能力,以及在互联网时代基于系统和软件的能力。

中国的硬件和软件是比较平衡的,美国可能更多偏软件,硬件的积累在很多领域里可能还比不上中国,所以我们说,中美两国在汽车智能化时代有显著的竞争力。

这可能会复制过去10年中美两国对产业的主导,我觉得这是一个既兴奋又乐观的现象。

电动智能汽车正在全球共振加速渗透

每一个十年或十几年的朱格拉周期前后,都会有一些让人记忆犹新的名字。

从2015年到现在,那些知名的白酒公司、知名的手机公司、知名的互联网公司,都创造了很多让人惊叹的业绩。

当然涨幅最大知名度最高的还是苹果公司,靠着2亿部的手机市场,创造了130倍的回报,这就是在美国发生的历史。

我们喜欢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一批成长股的原因是我们要找到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资产,一定不能回避这个时代里那些重要的产业趋势。

而全球科技企业云集汽车行业,汽车的智能化和电动化基本已是全球产业的共识。

2014年我们提新能源革命,是因为当时我们不仅看到光伏已经走向成熟,也看到电动车变成现实的可能性,我们还发现在用电端和发电端形成了一个完美闭环,汽车也可能会有一些新的应用。

从2014年开始到2016年,我们完成了商用车的电动化,所有一级市场投资者都云集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的是一个行业漫长的出清。

当时市场资本注入太多,大量的企业进入这个行业,根本不关心能不能赚钱,只要能生产就行,当时甚至有送大巴车的行为,那是一个野蛮生长时代。

但经历4年调整之后,行业完成了供给端系统性的出清。

从2020年开始,供给端出清叠加消费驱动的渗透率提升,我们看到了新能源汽车比较大级别的行情,这次的斜率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快。

按照瑞典、挪威等国家5年左右时间从10%提到70-80%的经验曲线拉面,中国在2025年,新车销售渗透率到70-80%是有可能的。

过去的新能源汽车其实是一个买菜车,一个省油的代步工具,而当下这轮需求的本质是品牌的认知,产品力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些变化重构了新能源汽车,以新势力为代表一批本土品牌,在一个更高的价位段实现了对合资品牌德系、日系的反超。

这在过去几十年的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中,是不曾出现过的,所以说中国的品牌力变化是让人惊叹的。

做这个时代伟大公司背后的身影

周期最大的悲剧在于它极容易让你永远站在历史的高点,周期也可能会超越你能忍耐的极限。

从看好的细分方向来看,我们对上游资源品是比较谨慎的。短期由于供需错配带来的价差都是短期的交易行为,交易行为从历史上看,胜率是不高的。

回顾美国的股票市场,过去的50年,信息技术、工业、消费、医疗等真正代表创新的中下游,其实是市值贡献最大的增量,这些是重要的。

上游的原材料这些,从50年维度来看,市值扩张幅度是显着低于中下游的。

2017年,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当时的情况是,即使有钱也买不到比较热门的金属,比如锂、钴,尤其是钴,但在2018年新能源汽车全球大超预期的情况下,钴价一落千丈。

每次商品价格的波动都不完全是由供需决定的,因为如果真的去计算理论供需,你会发现今年和明年的原材料供应都是非常充足的,所以每一次的价格波动都有金融资本在背后作用。

金融资本对周期品价格的反噬不是普通投资者能够忍受的,当价格在高点的时候,这类资产是需要相对谨慎一点的。

最重要的主要找那个现象级企业。比如历史上光伏龙头企业上涨100多倍,其他的上涨两三倍,甚至下跌80%,差距是巨大的。

不要被阶段性涨幅迷惑。去年的市场其实有点像2014年,那些后来看到有100倍涨幅的企业,那一年可能只涨了40-60%,反而那些转型的公司历史上涨了五六倍但现在都没有越过当时股价的高点,有些公司甚至常年亏损,最后都被ST了。

放长周期看,如果在一个长周期要跌90%的资产上做波段,长周期的回报率也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做投资我们要承认自己是弱势群体,要做好犯错的准备。找到那些犯错后还能涨100倍而不是犯错后就停留在一个历史性高度的行业,是我们在选择股票以及板块中很重要的一个理念。

当陪着有着100倍涨幅的企业一路走来,你会发现他们其实并不容易。

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投资者在很多伟大的公司是亏损的,或者挣个20%就很高兴地走了,核心原因是这些公司在扩张的过程中会和金融市场不断斗争,同时会接受流言蜚语的心智考验。

从个股角度看,一个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出现无数的情况,大都是在曲折中前进。

从行业层面来看,过去几年在市场上涨的过程中,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担心,有担心过中国企业被制裁,有担心过流性的收缩,有担心过新冠疫情的冲击等等。

在成长性投资的过程中,过分追求交易以及高抛低吸意义不大,识别关键问题、选择关键公司,陪这些公司一起成长,我认为这才是金融行业的意义所在。

我们希望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尽到金融从业人员助力企业成长的基本职责,分享企业的成长历程,而不是去博弈市场或者理解什么资产会涨。

因为那些认为自己能够理解什么资产会涨,什么资产会跌的人,最后都跑输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公司,甚至都不如这些企业的零头。

所以我们希望减小自己的机会主义,挖掘公司、识别公司、陪伴公司,这是我们对于新能源领域和新兴成长类资产最大的态度。

股民福利来了!十大金股送给你,带你掘金“黄金坑”!点击查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