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年以来,募集失败的基金累计达18只(各份额合并统计)。
市场进入震荡区,赚钱效应消减,新基金募集再遇“拦路虎”,即使一些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也不能幸免于难。日前,平安基金、景顺长城基金分别发布旗下一只基金产品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
至此,今年以来,募集失败的基金累计达18只(各份额合并统计)。仅7月就有5只基金募集失败,成为年内募集失败第二高月份,第一高为今年4月,当时有6只基金募集失败。
债基是募集失利主力
公募基金募集失败再添新的案例。7月31日,平安基金公告称,截至募集期限届满,平安瑞福一年定开债未达约定的备案条件,基金合同不能生效。据了解,平安瑞福一年定开债是一只中长期纯债基金,募集时段为2021年4月30日至7月29日,达到3个月顶格募集期限。其间该基金一度延长募集期,仍以发行失败告终。
无独有偶,7月30日,景顺长城基金发布公告宣布旗下景顺长城泰顺回报一年定开混合募集失败。这只偏股混合型基金自4月26日开始募集,截至7月23日,历经88天的募集时长,最终未满足合同中规定的基金备案条件。
加上上述两只基金募集失败的案例,今年以来募集失败的基金产品累计达到18只。从募集失败的基金类型来看,纯债基占比最高,达到7只。其次是主动型偏股型产品,包括5只偏股混合基金和1只灵活配置基金。从募集失败的基金公司来看,主要集中在中小基金公司。其中中金基金2只、九泰基金2只。
对于基金募集失败的原因,一家基金的负责人坦言,未来马太效应会越来越严重,中小基金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逼仄。“大家都是投资同样的市场和产品的话,同质化是难以避免的。在同质化产品的情况下,想要发行顺利,就要拼品牌,中小基金由于各种资源匮乏,不论是宣传、渠道都不可能和大基金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知名度等都要远逊于大型基金公司,造成发行时举步维艰。”
该负责人表示,如果未来市场不论是债市还是股市,如果继续走弱,发行失败的案例还会继续增加。
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荣浩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首先从基金类型上看,发行失败的基金主要是纯债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固收+”为主。这两类失败的主因有差异,中长期纯债基金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纯债基金冗长的审批流程对于机构资金的效率要求不匹配;“固收+”混合型基金,市场同质化严重,市场选择多,不一定非得买新基金。其次从基金公司和管理人来看,大多数发行失败的基金并非行业头部。现在投资人获取信息相对容易,对行业头部基金公司和明星管理人更为认可,再加上这些基金的募资渠道受限和关注度一般,多重因素导致发行失败。
一周43只基金扎堆发行
在募集失败情况增多的同时,基金圈的“厮杀”依然异常激烈,8月2日至6日当周,共有新发基金43只发行,也就是说平均每天都在8只以上,涉及嘉实、博时、南方、建信、富国、广发、工银瑞信、招商、平安、金顺长城、国寿安保、恒越等34家基金公司。
主动权益类基金依然是发行主力,本周一共有14只偏股混合型基金、6只偏债混合型基金发行;各家公募对于ETF的热情也在回温,有11只ETF基金开卖;债券基金方面,也有6只中长期纯债基金、2只短期纯债和2只二级债基发行。有超过半数的新基金设立了募集上限,若能全部募满,那么将至少有1330亿元的资金入市。
荣浩认为,基金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未来是大基金公司吃肉,小基金公司可能连汤都喝不上。截至今年二季度,公募基金非货基151家管理人规模约为13.76万亿,第一名易方达就超过万亿,前十名共5.43万亿约39.46%。此外,销售渠道对公募的话语权一直较重。特别是对于中小基金公司和非知名管理人,除非有更多募资能力或更强的销售渠道认可,否则发行的困难会继续存在。
由于产品发行受阻,深圳一家小型基金公司的渠道负责人在自己的朋友圈不断给自己打call“基金发行降至‘冰点’,就是最有效的入场信号,建议大力配置权益类基金!”
发行失败的同时,清盘的情况也在不断加剧,截至7月31日,今年以来,累计有54家公司旗下的144只产品遭遇清盘,较去年同期的83只产品增长73.49%。债基是被清盘的主力,年内有63只债券型基金遭遇清盘,占比达43.74%,此外,还有55只为混合型基金,20只为股票型基金。
根据公告,基金清盘归于三类:一是经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表决通过;二是在基金合同约定的时间内,基金资产净值连续低于5000万元或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三是达到基金合同约定的其他清盘条件。
不过对于目前的发行情况,上述基金公司负责人指出,其实不管是大型基金公司还是中小型基金公司,目前在发行工作上多少有点“内卷”。“你不发行,就有别人会发行,市场上的流动性总有一个上限,一旦达到上限,赎旧买新的情况就会出现,导致一边是老基金清盘加速,另一方面则是不断有新基金成立,其实很多新产品只不过是老产品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