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最近几年,基金投资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热衷的投资选择。但是实际操作中,不少投资者会存在这样的疑惑:到底是该长期持有获取长期的回报还是应该短线操作让收益早日落袋为安呢?
答
在小编看来,长期持有才符合基金投资的主基调,才是基金投资“省时省力省心”的主旋律,基金投资是基友们一辈子的奋斗事业。
巴菲特曾经说过:“如果你不愿意持有一个股票10年,那么你连10分钟都不要持有。”小编认为基金投资亦然,所谓基金投资,其实就像是在跑一场拼耐力的马拉松。有经验的跑者不会匆忙离场,也不会贸然决策,因为大家都知道跑道的尽头是属于那些坚持不懈而且会随时洞察机遇的睿者。短期的波段操作能够带来的收益毕竟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如果选择的时机不对还会踩坑遇雷,想要获得长期收益自然还是应该坚定不移地选择长期投资。
但纵观国内公募基金的持有人投资情况,能够长期稳定地坚守住投资阵地的基民们屈指可数。在2022年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2020年度基金个人投资者投资情况调查问卷分析报告》中显示,12%的投资者平均持有单只基金的时间少于半年,持有半年到1年的占比32.1%,持有1-3年的占比34.9%,持有3-5年和5年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1.5%和 9.6%。可见国内仍有78.9%的投资者持有单只基金不超过3年。
数据来源:2022年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2020年度基金个人投资者投资情况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此外,小编还特别留意了一组数据,如果将投资者持有年限作为基金的回报概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持有时间越长,基金正收益的概率越高,甚至可以达到100%的正收益概率。我们以混合型基金总指数(885013.WI)持有时长与基金的正收益概率上看,数据显示持有年限越久,赚钱概率越大,超过5年的赚钱概率为90.58%,超过10年的赚钱概率是100%。
注:(1)图表数据选用混合型基金总指数(885013.WI),数据来源:wind,时间区间:2006-01-01至2021-12-31。
(2)选用指数收盘价为原始数据,按日递推滚动计算特定持有时长的期间收益率。其中,某一特定时长期间收益率为正的个数占该持有时长所有滚动计算期间收益率总数的比例,即为该持有时长的正收益概率。
综上两组数据,大家可以清晰地发现,由于投资者持有公募基金期限过短,大多数基民朋友们还没有实现自己的基金投资正收益,基金赚钱而持有人不赚钱的现象依旧很严重。与此同时也间接验证了小编的想法,长期投资才是基民朋友们投资的首选哦!
自1998年至今,虽然我国公募基金的发展历程仅仅不到25年的时间,和欧美的资产管理行业相比,我国的公募基金依旧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但近年来随着老百姓的投资理财意识日渐增强,大家对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越发认可,公募基金也迎来了规模爆发式的增长,同样行业里也踊跃出一批批优秀的基金管理人,不仅为投资者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还带来了比较好的投资回报。
从投资者角度出发,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耐心地长期持有才是更好的投资方式。虽然大部分基金的持有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在股市最低点的时候买入一只自己信任的基金,最高点的时候卖出它。但是金融市场几乎是瞬息万变、不可预测的。即便偶尔一两次预测对了,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更多的错误预测可能在前方等待着你,从而导致你的亏损加剧。频繁地操作往往会增加交易风险,进而得不偿失。
从管理基金的维度分析,基金经理在选股上的投资策略同样也在鞭策着基金持有人长期持有。基金持有人频繁交易基金,会打乱了基金经理的投资步调,影响基金经理的波段抓取,导致大概率会错过基金持仓中优秀标的上涨带来的收益。有些投资者甚至经常“追涨杀跌”,从而造成投资的重大亏损。其实基金投资者应该和基金经理保持同样的投资理念,同思路同步调操作,这样才能给基金经理更多的操作空间,方可享受到基金运作中所获得的绝大多数收益。
投资者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投资,不要因为一时的行情震荡,就动摇自己的信念。小编始终觉得,只要确认自己选择的基金是只“千锤百炼”的好基,就要看淡一时的涨跌,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长期持有基金才能获取更好的回报。
其实,投资可能就是这么简单的游戏,让时间将投资变得更加纯粹,相信时间的力量会为您的投资画出最美丽的净值曲线。
今天您又GET到了多少呢?
跟着小编一起天天学知识,
明明白白投资,轻轻松松理财!
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基金投资需谨慎。本公司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人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作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情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承担。基金投资有风险,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敬请投资人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更新)、《基金产品资料概要》(更新)等基金相关法律文件,关注基金的投资风险及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