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瑞峰
北京浩瀚深度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浩瀚深度)科创板IPO成功过会后并已于4月29日提交注册。招股书显示,浩瀚深度主要从事网络智能化及信息安全防护解决方案的设计实施、软硬件设计开发、产品销售及技术服务等业务。
《电鳗财经》注意到,浩瀚深度披露的财务数据“对不上数”,近五年该公司仅有3项发明专利申请,此外,该公司的FPGA芯片供应的可靠性也遭到质疑。
财务数据对不上数
招股书显示,浩瀚深度的库存商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备货库存,即在库用于销售的各类标准化软硬件产品;另一类是出借产品,即公司根据运营商项目建设要求在合同签订前提前发货的产品以及在运营商招投标过程中用于设备性能测试的产品等。
从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以下简称报告期),浩瀚深度的出借产品金额分别为1763.41万元、1483.13万元、1491.16万元和3135.65万元,同期占库存商品的比例分别为55.89%、49.37%、43.42%和66.74%。
浩瀚深度在回复发审委问询时解释,该公司为满足下游运营商客户需求,应对行业竞争并持续开拓市场,存在签订正式销售合同前将部分存货借用给客户的情况,出借产品包括产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等,公司向客户出借产品的情况主要分为以下两类:(1)正常借用:在公司集采中标或运营商客户明确表达单一来源采购意向后,公司为满足下游电信运营商项目建设的“三同步原则”(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营)等方面需要而根据客户要求,提前发货部分物料至项目现场用于机房布局规划等相关工作开展,后续待运营商内部审批流程完成后,公司与运营商签订正式销售合同; 2)测试借用:在参加项目入围测试、新品认证测试、推广演示等环节,以及在项目引导和招标阶段为加强与客户的合作并促进产品销售,公司向部分客户出借相关产品。
由此可见,浩瀚深度的出借产品在未来当该公司与运营商签订正式销售合同后将转化为合同金额。
招股书显示,从2019年至2021年,该公司的正常借用中的出借产品在退回及转为正式销售合同后的金额分别为6108.09万元、5652.49万元和7269.83万元;同期测试借用中的出借产品在退回及转为正式销售合同后的金额分别为406.36万元、323.13万元和362.43万元。
上述两项合并后的金额是当期该公司出借产品退回及转为正式销售合同后的总金额,从2019年至2021年,分别为6514.45万元、5975.62万元和7632.26万元。
然而,上述金额与该公司在另一处的披露“对不上数”。浩瀚深度披露的出借产品被退回转为备货库存、发生物料损耗、签订合同转为项目成本的金额的信息显示,从2019年至2021年,该公司的出借产品在签订合同后转为项目成本金额分别为6301.95万元、5719.02万元和7244.95万元。
“退回及转为正式销售合同金额”和“签订合同转为项目成本金额”的区别是什么?二者是否代表同一项金额?对此,浩瀚深度在招股书以及问询回复中没有披露。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报告期内各期“退回及转为正式销售合同金额”比“签订合同转为项目成本金额”比分别多出212.5万元、256.5万元和387.31万元。显然二者不是指同一金额。
如果“退回及转为正式销售合同金额”和“签订合同转为项目成本金额”不是指同一金额,那么,难道“合同金额”是指当期出借产品转化为合同销售后销售金额,而“成本金额”是指当期出借产品转化为合同销售后的销售成本?二者差距是该公司的毛利?
报告期内,二者的差距分别为212.5万元、256.5万元和387.31万元,如果这些金额是该公司当期的毛利,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当期出借产品转化为合同金额后的毛利率,分别为3.3%、4.3%和5.1%,二者明显与该公司的毛利率不符。报告期内,浩瀚深度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3.66%、50.62%和52.98%
对于以上经营数据的“打架”,浩瀚深度在其招股书以及问询函的回复中没有给出详细解释。事实上,浩瀚深度在经营数据的披露上不止这一处“打架”。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浩瀚深度曾向关联方北京新流万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磁针(上海)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以及北京华智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关联采购。其中2021年向新流万联采购金额为3048.27万元。
然而,根据浩瀚深度2021年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浩瀚深度向关联方新流万联采购金额为3029.01万元,较招股书披露的交易金额要少19.2万元。
蹊跷的是,在其他数据上二者又保持一致,也就是在采购数据少了19.2万元的情况下完全没有影响到其他数据。由此可见,该公司的信披质量值得深究。
事实上,就这样的信披质量还是经过该公司更正财务报表后得来的。招股书显示,浩瀚深度更正2018年度及2019年度原始财务报表差错。
截至2018年末,浩瀚深度调整前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分别为47617.08万元、23376.91万元、24240.17万元,调整后分别为47364.34万元、22163.86万元、25200.48万元,差异分别为-252.74万元、-1213.05万元、960.31万元。
2018年,浩瀚深度调整前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净利润分别为29894.13万元、18755.16万元、1045.48万元,调整后分别为30114.88万元、18854.20万元、1535.59万元,差异分别为220.75万元、99.04万元、490.11万元。
截至2019年末,浩瀚深度调整前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分别为44090.04万元、16650.38万元、27439.66万元,调整后分别为44818.29万元、16019.98万元、28798.31万元,差异分别为728.25万元、-630.40万元、1358.65万元。
2019年,浩瀚深度调整前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净利润分别为35002.65万元、20105.46万元、3199.49万元,调整后分别为35544.16万元、20021.48万元、3597.83万元,差异分别为541.51万元、-83.98万元、398.34万元。
专利申请犹如“强弩之末”
资料显示,2019年-2021年,浩瀚深度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55亿元、3.66亿元和4.09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3597.83万元、5336.22万元和5805万元。
可以看到,2020年该公司营业收入出现微增,但净利润却出现近五成的增长。进入2021年后,该公司高增长不再,当年净利润增速仅不足9%。同年该公司现金流大幅下滑,近三年来首次低于同期净利润。
事实上,除了业绩增长乏力外,该公司的专利申请也在“减速”。
招股书显示,截至报告期末,浩瀚深度及各子公司共拥有专利 38 项,其中发明专利 23 项,实用新型 10 项,外观设计 5 项。
值得注意的是,浩瀚深度的23项发明专利是在2015年取得,该公司在2017年之后仅取得3项发明专利。由此可见,作为一家即将登陆科创板的上市公司,浩瀚深度的创新能力似乎处于强弩之末。
事实上,近年来,浩瀚深度研发投入占比已落后于同行公司。招股书显示,浩瀚深度为保持技术领先优势,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和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在技术产品研发方面保持了较高的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4885.66万元、5481.01万元以及6510.50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3.75%、14.94%以及15.89%。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平均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8.32%、19.03%及21.44%。虽然浩瀚深度自称保持了较高的研发投入,但是,其研发费用率却元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
事实上,在研发投入不突出以及创新能力减弱的情况下,浩瀚深度还在遭受核心技术人员的流失带来的冲击。
浩瀚深度披露了2019年初至招股书签署日,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的变化情况,称截至本招股书签署日,公司核心技术人员为陈陆颖、窦伊男、于华、王欢、李现强、程伟、刘少凯七人,上述人员报告期内均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未发生重大不利变化。
然而,浩瀚深度2019年5月22日曾发布公告称,核心技术人员马镝因个人原因辞职,将不在公司担任任何职务。
事实上,早在浩瀚深度挂牌新三板之时,马镝便担任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根据这份公告,马镝应当是2019年初至招股书签署日之间离职的核心技术人员,但浩瀚深度在核心技术人员变动情况中没有披露这一信息。其中提及的七名核心技术人员是公司2021年4月14日重新认定的名单,该公司仅仅说明最新认定的核心技术人员未发生变动,对此前认定的核心技术人员变动情况却绝口不提。
除了马镝以外,冯韬略也是浩瀚深度新三板挂牌时的核心技术人员。2017年7月12日,浩瀚深度发布公告称,核心技术人员冯韬略因个人原因辞职,将不在公司担任任何职务。
对于上述核心技术人员辞职,浩瀚深度在招股书中也没有说明核心技术人员接连流失对公司的影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浩瀚深度的技术还遭到业内人士的质疑。招股书显示,浩瀚深度披露了一项“精细化市场运营支撑系统”。该系统能够深入分析用户音乐、视频、阅读、漫画、动画等业务的行为记录,结合用户基础信息、终端信息、位置轨迹信息等特征库进行关联分析,从而形成用户行为标签,为用户行为精细化分析提供支撑,实现流量分析、精准运营推广和流量变现。
尽管浩瀚深度“炫耀”这项技术的先进性,但这项技术涉嫌侵犯了用户的隐私。且不说作为普通用户是否愿意生活该公司这款软件的“窥探”之下,该公司对于其已经获取的隐私信息将如何处理?
FPGA芯片供应可靠性遭质疑
招股书显示,浩瀚深度将为华为以及武汉绿网作为主要竞争对手。浩瀚深度承认,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 ICT 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与华为相比,该公司在战略地位、品牌知名度、资金规模、资产体量等方面均存在劣势。该公司相较武汉绿网在营业收入、毛利率方面均存在一定比较优势。
将华为作为竞争对手,浩瀚深度收到了发审委的问询。发审委在问询函中要求发行人补充披露:(1)主要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自产/外购/委外加工情况,各构成部分发挥的作用,发行人核心技术的具体体现;(2)国外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武汉绿网、华为的竞品情况;(3)在研项目所处阶段及进展情况,并结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披露相关科研项目与行业技术水平的比较情况;(4)发行人在重大科研项目中发挥的具体作用,相关科研项目、所获奖项等与发行人核心技术、主要产品的对应关系,并精简或删除部分时间较早、与发行人主营产品关系不大的内容。
此外,发审委还要求浩瀚深度结合发行人产品以 DPI 技术及 DPI 探针设备为核心的情形,分析未选择中新赛克、恒为科技等作为可比公司并进行技术指标对比的合理性,选取天邑股份、星网锐捷、华为等作为可比公司是否合理。
对于上述问询,浩瀚深度在回复问询中解释,公司多年来专注于基于FPGA芯片,并结合 ATCA、CLOS等专用硬件架构的硬件 DPI 技术路径,形成了“小而精”的发展路径,相较于涵盖无线接入、固定接入、核心网、传送网、数据通信多类产品业务领域“大而全”的华为公司而言,在流量识别、管控领域核心设备 DPI 探针的单机容量、设备集成度、能耗比等指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显然,发审委对浩瀚深度的第一轮问询回复并不满意。发审委指出,1)发行人从产品可比的角度筛选了一系列竞争对手,但未充分说明主要产品与前述公司同类产品性能、技术指标等方面的比较情况,与竞争对手同类产品的比较未说明选取标准;(2)发行人核心原材FPGA芯片对境外供应商的依赖度较高。
发审委要求浩瀚深度说明:(1)发行人各主要产品与同行业直接竞争对手的比较情况及
市场竞争力体现,相关竞品的选取标准,是否为其最新或最高技术产品;(2)原材料采购中主要来自境外供应商的情况,是否具有相应国产化替代方案。
在第二轮问询的回复中,浩瀚深度列出了其产品与华为产品的更详细对比以及国外FPGA芯片供应商。但浩瀚深度在招股书中并未披露从国外供应商处的采购数量,以及是否从国内供应商处开始采购,向二者采购的数据也没有做披露。
股民福利来了!十大金股送给你,带你掘金“黄金坑”!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