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开年以来,A股市场有太多值得诉说的话题。
首先是年初国内高估值成长股与港美科技股共振下跌,再是2月底爆发的地缘冲突,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增强了全球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并推升全球高通胀水平。
4月19日,IMF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6%,较1月份预测值下调0.8个百分点;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3.6%,较此前预测值下调0.2个百分点。
地缘冲突持续发酵和西方对俄制裁推高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传导至A股,导致中下游的制造业利润面临上游成本飙升的挤压。
其次叠加3月国内疫情再度多点爆发,动态清零方针下的防疫政策令市场对未来国内经济增长陷入悲观预期。
恶化的投资环境和对未知的恐惧,几个月的时间上证指数从2021年底3639.78点跌破2900点,直到现在3000点附近拉锯,虽然这不是A股第一次大幅下跌,但持续预期之外的因素仍然导致投资者失去了对当下市场的判断和把握。
立足当下时点,市场在经历了种种担忧和回调之后,目前究竟该如何评判?
经过前4个月的市场调整,具备代表性的宽基指数,如:上证综指、沪深300、深证成指以及中证500指数大幅下跌,跌幅分别为-16.28%、-18.71%、-25.82%、-23.52%;以创业板指和科创50为代表的成长风格指数跌幅更大,分别达到-30.20%、和-32.26%,市场的大幅回调带动市场估值进一步下行(数据来源:Wind;数据统计时间为20220101-20220430)。
下表所示,目前主要市场指数估值水平降至近十年30%-55%分位区域,无明显估值偏高指数,仅有深证成指市盈率水平略高于中枢水平。同时,2018年经过“贸易摩擦”后市场同样经历了估值水平的大幅收缩,2018年12月31日上证指数与沪深300市盈率水平分别为11和10.23(数据来源:Wind), 作为对比可以发现当前上证综指与沪深300指数估值水平开始接近2018年底。
估值本质上是投资者用来解决投资标的公允定价的问题工具,但拉长周期看,整体估值的水平对于判断市场的顶部或底部位置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进一步被广泛作为判断市场的安全边际和配置性价比的参考指标。而可以发现,目前市场估值水平已回落至历史相对低位水平,从中长期来看,市场上行远比继续调整的可能性和空间大得多,当下投资所面临的机会或许也远大于风险。
市场处于相对底部区域,是不是意味着可以进场抄底?
市场相对低估时,持有成本更具有优势,同时打开了未来上升的空间,长期投资配置更具有投资性价比,但用怎样的姿势入场又是投资者面临的一个难题。
部分投资者想要等待市场底部的出现,或者说在等待压制市场表现的因素出现拐点性缓和。例如:外部不确定因素逐渐平息、国内疫情出现拐点性变化等等。这些期待看似合理,但似乎也低估了市场的复杂性。市场受我们可见的以及不可见的多重因素的影响,我们其实是无法准确判断市场的底部,而对市场底部预测的一点错误又有可能使我们投入的资金被市场的进一步下行所吞噬。其次,即便是当下疫情、加息、地缘冲突等多重不确定因素都被精准判断并成为过去,或许仍然有新的不确定性发生,如果真正到了所有迷雾都消散的时候,市场的热度也早已临近鼎沸之时,反而到了离场之际。
虽然估值水平并不会向我们精确指出市场所处的位置,但通过了解市场处于相对底部位置同样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即通过在一个较长的区间内进行分批投入,在市场反复磨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较低的布局成本。在接近市场底部时就开始定投,能够大概率获得较好的收益。
生活中大家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初步而言,市场相对低估值水平下的定投收益收益率要更高。为什么呢?其中背后蕴含着投资收益来源的含义,我们投资收益来源于估值收缩与企业盈利增长两个部分,当在市场估值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买入,即使估值没有发生较大幅度抬升,通过企业的盈利依然能获取不错的收益,但是如果在一个相对高估的点位买入,最后企业的盈利带来的投资收益大概率要被估值回调所消化。
回到当下,经历连续的下跌之后,空气中都会弥漫着悲观,未来市场或许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但如果我们能够清晰当下所处的位置或许可以更加坦然应对市场的颠簸与噪音,并找到正确的前行方向。
风险提示:本材料中的观点和判断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或实际的投资结果。本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其中的观点和判断不会发生任何调整或变更,且不就材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基金产品由基金管理公司发行与管理,销售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风险管理责任。注: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