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和周期才是上帝。
文丨胥崟涛来源丨投中网
“投资经理最好的时代已经回不来了。”
91年出生、做了四年VC的贾明近日犯了难,眼看自己已过30岁,升职几率捕风捉影,Carry也如镜花水月。
四年前,贾明怀着梦想离开国企,走入投资圈。而与投中网见面当日,贾明坦言正在看新的工作机会。
“这段时间,我有认真考虑离职。现在纠结下一站是回国企上班,还是转型做FA。如果做FA,至少能将这些年积累的资源变现。”贾明说。
2022年,资本市场风格突变,以往高歌猛进、追逐热点的机构逐渐采取谨慎理性的投资态度。一部分原因归咎于疫情反复,一部分归咎于市场难逃的调整周期。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们,纷纷降低了自己出手频率,主动节省子弹,有些机构甚至停止了对热门项目的调研,选择躺平。
奋战在一线的投资经理们,无疑成为这场周期调整中,心态波动最大的那群人。这其间,有些人选择转型FA,有些人选择去轻松些的企业躺平;当然,还有人选择加倍努力。
投资经理出走
“以前帮企业做股权融资,平均2、3个月就能落地,2021后半年开始,一些项目1年时间都未必能敲定,最快也要半年起。”在天津一家创投机构任职的魏杰认为,一级市场的流动性正在肉眼可见的收缩。
当然,对他个人而言影响最大的还是收入。“前年(2020年)行情好的时候,每个月底薪1.5万元,加年终奖平均下来每月能到2、3万元,去年年中开始,到手的钱几乎砍了半。”
魏杰表示,现在每月和女友要凑钱还房贷,再加上日常开支,两人基本过上了“月光族”的生活。
为了应对收入落差,魏杰已面试了多家券商直投。
“地方创投很稳定,也有不少提成收入,但天花板也是触手可及的。它不看你Pitch项目的能力,更看重你的人脉、你背后的资源,以及能不能喝酒。”魏杰表示。
尽管手上拿到的都是底薪更低的offer,不过魏杰一心想去“前景更大”的机构,让自己加入到充分市场化的竞争中。
“尽早跳槽吧。”魏杰决定。
在创投“寒冬”中,理想的投资标的变少、同行竞争加剧、企业估值倒挂,一批和贾明、魏杰一样的投资经理,感受着这一阶段市场带来的直接影响,并让他们产生了离职换岗的打算。
此外,投资机构的风格转变,也成了促使投资经理们“出走”的一项因素。一些机构为适应当下市场趋势,投资赛道纷纷从消费、文娱转向医疗、硬科技,这对原有赛道的投资经理带来很大的冲击,专业性、项目累积、人脉资源……从零开始,带来一系列的巨大挑战。
“离职的原因很简单:这家机构正在做赛道转型,而我对新的方向兴趣不大。刚开始还强迫自己去适应,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真的完全提不起兴趣,慢慢的也就没什么干劲。”郝冬手上已拿到了好几个offer,不过都不是来自投资机构。
郝冬进入投资行业的时间并不算长,基金转向对他而言是头一次遇到,无论从心理层面还是业务层面,都让他有一种无力感。
“基金转向对我影响挺大的。刚入行时,我觉得投资人就应该有梦想,投出个好公司,与创业者同风共雨,做个长期主义者。”后来郝冬发现,很多机构有着一套共通的“生存逻辑”:那就是投任何项目都要符合LP的预期、迎合市场趋势。慢慢的,机构为了募资,但凡遇到什么压力,就会切换赛道,活成了追风口的热钱。
“很多机构都这样做,LP和周期才是上帝。”郝冬直言。
现在,郝冬不再想留在投资机构。曾经被他吐槽的互联网大厂,成了深信不疑的“下一站”。不过,大厂真的是理想去处么?郝冬此时也犹豫不决。
直击心灵的考验
不可否认,曾经的新能源、新消费、硬科技等名词,带火了国内一大批创投神话。但在下行周期中,剔除了风口的光环加持,机构投资者不得不直面冷淡下来的市场。
据投中研究院数据,2022年一季度全国投资案例数量1557起,投资交易规模约为425亿美元,再度走低,交易数量及规模均明显低于市场均值。
缺乏活跃的市场环境,也对投资经理们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现阶段投资经理们的遭遇,贾明表示,“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在VC工作是件光鲜靓丽的好差事。可实际上,一个投资人能趁着他最好的年华,投中一两个明星项目只是昙花一现。”
一位从业十年的科技赛道的投资人坦言,一级市场的投资周期漫长且不确定,对于年轻的大部分投资经理,要想取得一定的成绩、赚到可观的收入,最少也要5到10年。假如要遭遇到市场下行周期,其磨炼的时间可能会更长。
归根结底,那些抱着大赚钱心态来做投资经理的人,如果没踩中好的时间点,终究难逃市场的力量。
另一位从业20年的VC创始人也向投中网表达了观点:做一级市场,本身就对投资经理有极高要求,尤其是早期VC。
“这个行业对个人的综合素养要求极高,拥挤着大量来自各大知名院校的优秀学生。光靠勤奋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积累丰富的专业经验。但年轻人不要气馁,要对市场保持乐观。经历了一系列洗牌后,才能对行业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赢得更大的回报。”上述投资人表示。
“留下来,投出伟大的公司”
对于投资经理们,创投圈仿佛围城。在贾明、郝冬、魏杰正计划“出走”的同一时间,还有一批新晋投资经理,正在花费比同龄人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证明自己,以此在创投圈占有一席之地。
“确实在内卷。明面上大家能看得到的优秀项目,机构们已经排着队做尽调、给TS了。”从清华毕业一年半后,李迪刚刚在一家知名互联网CVC站稳了脚。
面对行业的高压竞争,李迪选择把自己卷起来,为项目付出更多努力。“前几天我还去拜访了家贵州山沟里的材料厂,下高铁要打车,一路开了3个多小时。”
“留下来。”这是李迪当前唯一的规划,“基金方向和我的专业相关,一直想要投出伟大的公司。”
“整体不算悲观。或许你看到那一些模式创新为主的互联网公司正缓慢衰落,但硬科技赛道热度是持续的。”刚刚在一家地方GP转正的程曦对时下市场保持乐观,“比如,半导体等硬科技赛道依然有很多可投项目。”
转正前后,程曦一直以“打鸡血”状态应对高压工作:每周只休一天,其他时间都在尽调、写报告、赶PPT。程曦的目标十分明确:30岁之前,成为一名出色的投资人。
“投资没有周期的好坏之分,只有好与不好的投资标的。”程曦表示自己十分幸运能进入这家地方GP,在大多市场化机构内卷加重的今天,还能保持着工作节奏,做自己擅长的事,眼下能做的,就是向心中的目标慢慢靠近。
(应受访者要求,贾明、魏杰、郝冬、李迪、程曦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