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交所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在稳增长政策以及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支持下,深市上市公司继续领跑经济增长。截至2022年4月30日,深市2635家公司中有2628家按期披露2021年度报告。数据显示,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保持平稳增长,创新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头雁效应”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对于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的枢纽作用日益凸显。
一、整体业绩保持平稳增长
从整体来看,2021年深市优质龙头等“基本盘”持续向好,奠定“稳”的基调;创新领域的“新势力”亮点频现,凸显“进”的特征;发展动能“转换器”加速升级,体现“质”的提升。
(一)整体业绩稳中向好,基本面扎实稳健
2021年深市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8.3万亿元(本文分析剔除苏宁易购异常值影响),同比增长23.4%;非金融类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7.7万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近八成公司收入正增长,超四成公司收入连续三年正增长。此外,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的情况下,2021年深市公司的海外收入依旧保持27.3%的增速,展现较强韧性。
深市公司全年实现净利润9776.2亿元,扣非后净利润794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7%和12.7%。其中,超八成公司实现盈利,近六成公司利润正增长,近三成公司利润增长50%以上,460家公司实现翻倍式增长。
表1 2021年深市公司总体业绩情况
注:表中数据剔除了苏宁易购的异常影响;计算净资产收益率、毛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次数指标时剔除了金融行业。
在盈利质量和营运效率方面,2021年深市非金融类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为8.1%,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20.1%、5.4%和0.61次,均与上年同期相当。此外,经营活动现金净额同比增长2.9%,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同比增长2.2%,整体运营状况平稳。
(二)新主板市场功能提升,创业板增长动能强劲
主板和中小板合并已满一周年,目前主板公司达1493家,总市值超20万亿元,2021年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3.4%和3%。新主板恢复发行上市功能,全年新增上市公司共33家,融资金额合计222亿元,行业分布广泛,涵盖基础化工、交通运输、机械设备、通信等领域。合并后,深市板块结构更简洁、特色更鲜明、定位更清晰,主板与创业板协同效应更强,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创业板在2021年正式进入“千企时代”,目前已达到1142家,数量增加的同时,业绩持续保持高增长。2021年收入和净利润齐头并进,分别增长23.6%和25.1%。超八成公司实现盈利,181家公司净利润翻倍,较去年同期增加13家。九大战略新兴产业中有四大产业实现翻倍式增长,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收入和净利润均倍增。在业绩高增长的同时,电子、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板块集聚效应显著,例如新能源板块汇集了上游锂电资源、中游电池研发及下游汽车制造全产业链领军企业。在投资方面,创业板公司持续扩产增能,全年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同比增长38.8%,展现出较高的活跃度。全年研发投入超1300亿元,同比增长近30%,近五年平均增速在20%以上。
(三)龙头“压舱石”作用凸显,创新“新势力”引领增长
2021年,深市市值前10%的公司贡献了近五成收入和超八成净利润,在体量较大的基础上增速仍然达到31%和18.6%。这些公司中,28家实现千亿以上收入,173家实现十亿以上净利润。龙头公司“基本盘”越扎越稳,为深市整体业绩的平稳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截至目前,深市共有战略新兴产业公司1211家,2021年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2.3%与46%。深市共有“专精特新”公司200家,2021年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9.7%和24.9%。从整体来看,这些“新势力”公司的业绩增速显著高于深市平均水平,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四)国企改革质效提升,民企活力持续增强
2021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深市国有控股公司不断提质增效,全年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6%和33.8%。深市国企积极通过改制上市、并购重组、混改等方式优化产权、资本、技术等要素配置,全年共实施24单重大资产重组,交易金额超1600亿元,一批体量大、影响大的项目相继落地。例如,风电运营龙头企业龙源电力吸收合并平庄能源后成功登陆深市主板,实现新能源产业的资源整合和布局优化。天山股份定增收购4家同行业公司,交易金额达981.4亿元,成为A股水泥行业规模最大的龙头企业。
深市一直是优质民企聚集地,目前共有1879家民营控股公司,占比超七成,主要集中于制造业、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实体领域。除农业行业之外,非金融地产类民营公司2021年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5.1%和15.4%。其中,净利润增速超过50%的有494家,翻倍的有306家。除了业绩表现亮眼之外,民营资本投资也非常活跃,2021年民营控股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26.6%。
此外,国企民企的协同发展也有新的突破,既有国企引入民营资本,如风华高科(维权)的子公司奈电科技引入民企战略投资者;也有国资入股民营企业,通过现金输血、授信支持、优质资产注入等措施纾困民企。例如,2021年武汉金控入主航锦科技,有效化解了公司的股权质押风险。
(五)九成行业收入增长,上游制造和现代服务业表现较好
2021年,按证监会行业分类,深市九成行业收入正增长,超六成行业净利润正增长,七成以上行业实现盈利。其中,上游采矿业净利润增长178.3%,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延续高增长态势。
制造业表现亮眼,2021年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7.8%和38.6%,增速高于深市平均水平;在深市公司中的净利润占比为78.1%,较2020年提升18个百分点,助力“十四五”制造强国战略开好头、起好步。从细分行业来看,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石油、化工、有色金属、钢铁等上游行业净利润均实现翻倍。在产业基础再造、技术改造升级等政策的推动下,汽车、计算机通信、电气机械等高端制造行业的净利润均增长30%以上。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持续推进,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信息技术服务业净利润保持23.9%的较高增速。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下,深市生产性服务业板块发展壮大,2021年以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大幅新增36家公司,全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7.9%,促进服务行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国内疫情形势好转,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接触性聚集性行业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9.5%、110%;住宿餐饮仍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面有所收窄。
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2021年,深市公司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要求,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持续增强创新发展动力,有力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主动担当稳就业保民生社会责任,促进发展成果共建共享。
(一)注册制释放改革红利,引领市场生态改善
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已落地一年有余,共新增314家上市公司,这些“新成员”为板块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整体业绩增长较快,2021年和2020年收入的两年平均增速约20%,优于板块平均水平。新上市公司主要来自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行业,排名前五的为电子、专用设备、通用设备、专业技术服务、电气机械,合计占比近40%,其中,战略新兴产业占比近六成,行业创新特色明显。此外,注册制下再融资审核更加市场化,上市公司对接资本市场更加便利,创业板注册制以来首发融资金额合计2869.8亿元;2021年完成再融资201单,募集资金合计2133.4亿元,均再创新高。
在注册制改革的牵引带动下,资本市场各项功能全面提升。并购重组方面,2021年深市公司披露重大资产重组方案86单,实施完成57单,交易金额(不含配套募资)2006.5亿元。重组方案进一步回归理性,产业导向特征明显,如化工行业实施完成重大资产重组7单,产业链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股权激励方面,2021年的覆盖范围更广,公司参与活跃度更高,全年共推出股权激励计划419单,同比上升58.7%。其中,有效期在四年及以上的393单,占比93.8%,长效激励功能显现。新型股权激励方案持续涌现,在创业板公司披露的238单方案中,174单使用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占比73.1%。
(二)创新发展动能增强,科技自立自强水平提升
深市公司坚定不移走创新发展之路,科技投入持续加码。2021年非金融公司研发投入超5500亿元,同比增长23.4%,增速较2020年提升12个百分点;整体研发强度为3.3%,创业板研发强度为4.9%。中兴通讯、宁德时代等11家公司研发投入超过50亿元,333家公司研发强度超过10%,78家公司研发强度超过20%。同时,高端人才集聚效应愈发显现,深市公司拥有超126万研发人员,每家公司研发人员的中位数约220人,研发人员占比的中位数约15%。
研发资金投向瞄准新兴领域,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有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2021年,近七成深市研发资金投入到战略新兴领域,其中,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的投入增长最快,均保持在40%以上。持续增长的研发投入换来的是科技创新硬实力的增强,以创业板公司为例,拥有与主营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13万余项,近六成公司的产品和技术实现了进口替代,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例如,先导智能生产的卷绕及叠片等锂电池核心工艺设备,全球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技术水平远超日韩设备水平,实现了完全的国产替代并出口至欧美日韩客户工厂。深市公司在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有效带动了产业整体转型优化。例如,华润材料成功突破PETG特种聚酯等新型材料技术,为我国工程塑料和高端包装材料产业补上了短板,同时能够有效降低生产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幅提高行业生产效率。
(三)积极补短板强弱项,主动融入区域协调和乡村振兴战略
2021年,西部地区公司积极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缩小发展差距,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在业绩增长方面,2021年西部地区公司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28.7%和34.8%,增速明显快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在对接资本市场方面,创业板注册制实施以来,新增西部地区公司15家,2021年新增9家。这些公司借助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例如,作为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贵州首家上市公司,中伟股份依托西部地区优质矿产资源,快速成长为锂电池正极材料龙头,2021年收入和净利润实现翻倍。
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深市公司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深市共有1100多家公司披露年度乡村振兴工作信息。在发展产业方面,依托自身产业优势,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有序衔接乡村振兴战略。例如,2021年温氏股份投入3.3亿元,支持505个乡村振兴项目;圣农发展在福建光泽县内累计建设200余个上下游一体化生产单位,将产业链有机嵌入乡村。在帮扶农民方面,发挥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助推农民职业化发展,帮助农民增收。例如,海大集团累计派出9000多名工程师,帮助农民科学养殖。
面对疫情多点散发的局面,深市公司立足主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深市共有2500多家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履行社会责任信息,涌现出一批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支援抗疫的案例。例如,奥美医疗等生物医药公司,加班加点生产,保障防疫物供应;韵达股份等物流运输公司,利用运输网络优势,积极调配资源运转救援物资。此外,在共同抗疫的特殊时期,深市公司积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全年新增就业人员78.3万,为稳就业贡献重要力量。
(四)绿色产业持续壮大,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绿色低碳是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也是深市公司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截至2022年4月底,深市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行业上市公司共272家,市值合计超5万亿元,占深市公司总市值的17%。这些公司在风光核能源、储能、新型电力系统、锂矿资源、锂电池化学材料、环保、废物资源利用等绿色产业链环节均占据重要地位,产业集聚和品牌效应逐步显现。绿色产业在2021年进入高景气区间,深市绿色产业公司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6.4%和33.9%,增长动能强劲,转型潜力巨大。
高增长业绩背后,深市绿色产业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加快转型。全年投入研发金额797.9亿元,占深市研发投入总额的14.3%。一些公司加大低碳技术攻关,例如赣锋锂业提前布局固体电解质及负极材料的开发技术,积极抢占固态锂电池的前沿领域。一些公司加快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宁德时代与贵阳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开展换电网络设施建设。
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深市公司的披露质量明显提升。2021年,深市有1559家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了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等相关内容,550家公司披露了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或ESG报告,与2020年相比增加了100余家。信息披露的“质”“量”齐升,为资本市场识别、评估、管理环境风险奠定良好基础,有助于引导更多资金配置到绿色低碳领域,助推“双碳”目标实现。
(五)更加注重分享发展红利,持续加强与投资者交流沟通
2021年,深市公司延续优良分红传统,共有1698家公司披露年度现金分红方案,占全部盈利公司家数超七成,现金分红金额合计4058.6亿元,平均股利支付率为34.8%。其中,股利支付率在50%以上的公司有368家,连续三年分红的公司有1092家。
除了分红之外,上市公司还不断加大股份回购力度。2021年,深市共有567家公司完成股份回购,涉及股份数量超61亿股,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2-05-05/doc-imcwipii8179144.shtml,惠及众多投资者,大幅提振市场信心。其中,格力电器出资270亿元回购5.3亿股,为深市全年回购金额之最。
2021年,深市公司更加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98%的公司制定了专项制度,56%的公司对相关制度进行修订,较2020年分别提升3个和10个百分点。深市公司主动适应线上交流新常态,89%的公司加大了线上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投入,互动易平台全年共有45.6万条提问,同比增长24%。2021年度报告披露后,将有超过七成公司举办业绩说明会,多家公司积极参与“十新破局”系列业绩说明会,董事长、总经理等“关键少数”悉数到场,重视程度普遍进一步提高。
(六)防范化解风险成效显著,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加速形成
深市公司积极响应公司治理专项行动,全面检查自身弱项,将整改薄弱问题与提升治理水平相结合,风险化解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在股权质押方面,截至2021年底,高比例质押公司数量较年初减少48家,下降比例近20%,较高峰时下降60%。质押股数和质押市值较年初分别减少27%和9.5%。平仓线下融资余额为1399亿元,较年初减少546亿元,下降28%。在“清欠解保”方面,深市全年有42家公司解决资金占用问题,累计金额505亿元,21家公司解决违规担保问题,累计金额283亿元。深交所共计对44单资金占用、17单违规担保案件做出纪律处分,督促上市公司规范治理。
退市相关制度机制更加完善,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加速形成。2021年深市共有11家公司退市,其中强制退市8家,主动退市3家。主动退市类公司中,1家通过吸收合并主动退出,2家通过破产重整完成出清式资产置换,多元化退市渠道更加畅通。2022年已有24家公司触及退市红线,创历史新高且接近过去三年总和,资本市场吐故纳新的节奏逐渐加快,有力促进了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和良性循环。24家公司中有8家触及“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净利润为负”指标,退市新规效果显现。
三、上市公司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当前,上市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发生复杂深刻变化。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脆弱性上升,世界经济复苏放缓、通胀高企。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上市公司发展面临的成本、资源、环境等硬约束不断增强,行业分化问题较为突出。
为战胜当前各种风险挑战,稳增长、稳预期的各项政策正在加紧落地见效,2022年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平稳,GDP同比增长4.8%,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物价、就业、国际收支等各项指标均表现良好。深市公司一季度延续稳步增长态势,除农业行业之外,实体类公司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11.5%和4.7%。随着政策的持续发力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上市公司稳增长的支撑体系将更加有力,内生增长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一)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上市公司业绩修复得到有力支撑
在产业投资方面,一批数字化绿色化投资项目正在谋划实施,5G、东数西算、北斗等新基建适度超前开展。在政策拉动下,2022年一季度的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7%,全年预计将保持中高速增长,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深市光伏和风电产业加大产能扩张和投资布局,一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均实现30%以上增长,空间和潜力巨大。
在金融信贷方面,强调综合运用普惠小微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工具,推动银行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这些政策有力保持了流动性合理充裕,2022年3月社融超预期增长10.6%。上市公司的信用环境也得到有效改善,2022年一季度深市实体公司的筹资活动现金流入,扭转了2021年四季度的下滑趋势,同比增长6.5%。
在保供稳价和减税降费方面,目前已出台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包括能源资源的保供稳价,差别化电价,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等政策。这些政策已经显效发力,一季度规上工业企业的利润率得到改善,每百元营收中成本和费用占比均有所下降,预期全年供应短缺等生产限制有望进一步消除。上市公司层面,一季度深市中小市值实体公司在营业总收入保持增长的情况下,税费现金支出同比减少16.5%,企业负担切实得到减轻,盈利修复的基础进一步巩固。
(二)资本市场功能显著提升,为上市公司引领增长创造良好环境
近年来,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成功落地,全市场实行注册制的条件逐步具备。随着基础制度的适应性包容性不断增强,资本形成、资源配置、激励约束等各项功能显著提升。不断健全的退市机制、不断增强的法治供给,使得扶优去劣的市场生态加快形成。
上市公司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增长韧性足、潜力大、空间广的特点较为明显。深市战略新兴产业公司已超1200家,数量占比接近深市公司总数的一半,市值占比接近深市总市值的六成,净利润三年平均增速超过25%,远高于深市平均水平。持续优化的上市公司结构,反映并代表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这些新势力新动能正在加速成长为新的增长极。
上市公司经过多年苦练内功,内生增长动力不断增强。深市公司研发投入规模在五年内翻了一番,目前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的1/5以上。并购重组回归成熟和理性,标的公司的评估增值率中位数连续三年下降,盲目跨行业并购的乱象得到较大程度修正,重组工具产业导向特征明显。
上市公司质量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深交所将进一步发挥自身功能,凝聚各方合力,用制度规则的高质量、监管服务的高质量,推动上市公司发展的高质量,助力上市公司充分释放创新动能和发展潜力,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附:数据说明
1.战略新兴产业数据来自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更新至2022年4月30日);
2.本报告整体及组内平均增长率及比率计算均采用整体法;
3.净资产收益率=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期初归属母公司普通股东的权益+期末归属母公司普通股东的权益);
4.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
5.销售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总收入;
6.总资产周转次数=营业总收入*2/(期初总资产+期末总资产);
7.股利支付率=上市公司已宣告的年度累计分红总额/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计算时剔除了数据缺失的公司;
8.研发强度根据已披露公司的研发支出和营业总收入,按照整体法计算得出,计算时剔除了数据缺失的公司。
END
反弹行情下的专属投资礼包!投资VIP权益、188元现金红包,100%中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