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韩宋辉)3月16日,国务院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提出:“金融机构必须从大局出发,坚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欢迎长期机构投资者增加持股比例。”对此,人保资产投资研究部近日发表了“重视积极因素,保持理性乐观”的研究报告。
人保资产投资研究部负责人吴锋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稳增长”已经确立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主线,同时也很可能成为今年资本市场运行的主线,在不利的环境中,积极的因素正在酝酿。
首先,宏观政策力度值得期待。吴锋表示,伴随疫情后的经济复苏,我国宏观政策整体向正常化回归,不再发行特别国债,一般预算赤字率持续压缩,宏观杠杆率连续下降,自2020年年中以后基本没有进行过大的刺激。此前政策上的定力践行了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同时也为应对当前的下行压力积蓄了力量,为今年广义财政支出的显著增长与社融信贷的加速投放创造了条件。
“去年财政收入超过预算,支出低于预算,全年超收少支合计超过8000亿元,积攒了存量财政资金。央行等国有机构上缴近年结存利润,仅央行上缴即超过1万亿元。此外,还有去年已发未用的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估计超过1万亿元)与今年自然增长的财政收入(万亿级别),都能为中国经济爬坡过坎提供持续动力。”吴锋表示。
其次,新老经济有望均衡发展。去年经济增速较快,为经济结构调整与改革提供了宝贵窗口期,能源环保方面的“双碳”、地产行业方面的“三稳”、教育方面的“双减”等诸多领域均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总量增长重新成为核心关切,新老经济将实现均衡发展。预计基建发力、地产保稳、居民与市场主体得到更多政策支持,都有望在未来数月予以实现。
此外,疫情影响可能边际减弱。人保资产投资研究部分析表示,从海外疫情演化情况观察,新增确诊病例数已较高峰期出现较为显著的回落,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应已进入下行阶段。近期由于新型毒株流入导致国内疫情出现一定反复,但疫情趋弱的基本演化方向应与国际社会是一致的,国内社会受到疫情拖累的程度也会逐步减轻。
再者,出口韧性有望继续保持。“2020年复工复产至今,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面临困境的情况下,贡献了充足的产能。目前全球制造业供需格局仍然呈现偏紧平衡,中国制造业在开工稳定、体系完备、质优价廉等诸多方面保持优势,仍有望推动我国出口实现偏高增长速度。”吴锋表示。
同时,流动性环境整体向好。人保资产投资研究部分析认为,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央行已接连开展降准、降息操作,努力引导社会融资成本下行,推动社融信贷加速投放。银行间资金价格中枢已较年初水平有所下降,流动性相对充裕。未来数月,金融扩张速度有望继续加快,广义货币增速可能回升至更为合适的水平,全社会流动性呈现边际改善的特征。而人民币汇率仍然维持在偏高水平,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之际,表现堪比避险货币,不易出现大幅贬值的情况。
吴锋表示,尽管去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客观存在,但今年经济的开局情况其实不乏亮点,1-2 月份各主要经济数据均表现良好,各类“实物工作量”正在初步形成。同时,社会整体的消费信心也正在改善,消费继续向正常水平回归。而出口在去年同期较高的基数上继续实现两位数增长,仍是经济的强有力支撑。
基于此,诸多迹象显示,此前内需偏弱的局面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由于春节假期的原因,1-2 月份占全年经济总量的比重通常偏低,未来持续性的复苏还需要各类“稳增长”政策的不断落地以及企业与居民经济信心的逐渐修复。”吴锋表示,但政策的市场传导与信心的最终确立难以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渐次实现,因此,预计经济在上半年应会呈现逐步爬坡的态势,但过程中或偶有反复,下半年则完全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偏快的增长区间,内需增长接力外需成为疫后经济的主要动力。“那么,对未来不妨保持理性的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