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3日讯(记者王婉莹)“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氢气产能约为4000万吨/年,产量约为3300万吨/年。”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今日在发布会上透露。
近年来,我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较为迅速,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在氢气制备方面,虽然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但主要由化石能源制氢和工业副产氢构成,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占比近八成,氯碱、焦炉煤气、丙烷脱氢等工业副产氢占比约两成,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还很小。”王翔说,“这两年,可再生能源制氢虽然体量不大,但发展态势较为积极”。
据了解,2015年设立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依托丰富的风电、光伏资源,建设了一批风光制氢项目,为冬奥会燃料电池公交车运营提供绿色低碳氢能;宁夏依托丰富的光伏资源,建设宁东光伏制氢等项目,为煤化工项目提供绿色低碳氢能。
今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清洁能源制氢及应用体系;203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
在氢气储运方面,据统计,我国现阶段主要以高压气态长管拖车运输为主,管道运输仍为短板弱项。王翔介绍,高压气态长管拖车氢气储存压力为20MPa,单车运载量约300公斤氢气,技术及装备制造较为成熟。“液态储运、固态储运均处于小规模实验室阶段。”在管道输氢方面,我国目前氢气管道里程约400公里,在用管道仅有百公里左右。
在氢气加注方面,我国已建成加氢站200余座,但主要以35MPa气态加氢站为主,70MPa高压气态加氢站占比小,液氢加氢站、制氢加氢一体站建设和运营经验不足。此外,我国现有加氢站的日加注能力主要分布于500~1000公斤的区间,大于1000公斤的规模化加氢站仍待进一步建设布局。
王翔坦言,基础设施建设是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发改委将继续推进国内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氢能供应网络。
在储运体系方面,强调安全可控原则,支持开展多种储运方式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构建高密度、轻量化、低成本、多元化的氢能储运体系。探索固态、深冷高压、有机液体等储运方式应用,开展掺氢天然气管道、纯氢管道等试点示范。
在加氢网络方面,强调需求导向原则。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支持依法依规利用现有加油加气站的场地设施改扩建加油站,探索站内制氢、储氢和加氢站一体化的加氢站等新模式。
福利来了!低位布局良机,送你十大金股!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