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ESG:价值投资的“新势力”

时间:2022-03-20 12:22:02 |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ESG,即Environment(环境)、Social(社会)和Governance(治理)的缩写。和传统投资主要分析公司盈利模式和财务指标等不同的是,ESG投资进一步考虑企业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维度的非财务指标,在追求财务回报的同时,综合考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的社会责任与长期价值。

虽然ESG作为一种投资理念正式进入中国只有4年左右时间,但从去年开始,在“碳中和”及“共同富裕”(与ESG核心原则一样,都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背景加持下,不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在资本市场投资实践层面,都能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热度。那么对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而言,又该如何把握潜在机遇应对新的挑战呢?

2021年国内ESG基金呈现爆发式增长

ESG投资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宗教教会的伦理道德投资,通过选择性投资来规避某些“有罪”的行业。截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普遍兴起绿色消费和环境保护倡议,并在新成长起来的“千禧一代”得到积极推动——他们愿意为负责任的公司支付更高的溢价。

自1971年全球首只责任投资基金——美国的柏斯全球基金诞生以来,全球资本市场对可持续性投资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各国监管机构也纷纷出台相关制度和法规。真正对ESG理念发生决定性影响的事件,是200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 GlobalCompact)首次提出ESG概念。截至2006年,联合国成立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在UNPRI的推动下,ESG的投资理念逐步形成,投资的原则正式确立。由此,由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构成的ESG指标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ESG投资也成为全球主流的投资策略和投资方法之一。

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和资产管理人在投资决策中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纳入考量,按照一些权威机构的统计,截至2020年,全球遵循ESG原则的资产管理规模将近40万亿美元,占全球整个资产管理规模的30%左右,预计到2025年,全球ESG资产规模将达到50万亿美元——在过去三年里,全球ESG基金的管理规模连续三年取得了超过60%的复合增长。

我国ESG投资起步较晚,初期规模较小,但近年来增长趋势明显。从2018年中国第一批机构加入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开始,目前已经累计有91家机构加入。得益于国内新能源产业的全面爆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国内存续的“泛ESG”公募基金约200只,总规模突破2600亿元,较上一年末近乎实现翻倍增长,新发产品数量接近过去五年的总和。借鉴全球ESG基金的发展趋势,机构预计中国ESG投资规模于2025年将达到20万亿~30万亿元,约占资产管理行业总规模的20%~30%。

ESG对公司绩效和投资结果正面影响显著

传统投资理论认为,公司最大的目标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在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意味着公司成本增加,使财务绩效和股票投资回报率降低。但从国内外大量的投资实践情况来看,符合ESG标准的公司业绩表现会好于市场平均水平。

德意志资产与财富管理公司于2015年委托开展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投资ESG会获得金钱上的回报,ESG对企业财务绩效有着正面影响,而不符合ESG标准的公司往往在资本市场表现不佳。企业在投入ESG建设初期,新增的ESG开支会给企业带来短期的成本增加,利润减少,但随着时间推进,ESG改善公司治理以及评分的上升,将给企业带来显著正向效用,并逐步抵消ESG的投入成本。公募基金实践显示,国内A股资本市场显示符合ESG标准的投资,从3~5年的维度来看,年化收益基本跑赢沪深300指数4%~6%,跑赢小盘股指数更多。以MSCI新兴市场ESG领导者指数为例,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表现一直强于MSCI新兴市场指数,而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加强。

一般来说,同等情况下大多数的资金愿意投资ESG表现优异的公司,这种支持会让ESG公司取得较低的融资成本。海外实践表明,绿色债券的发行成本普遍低于传统债券15~20BP,而国内也对绿色产业有明确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另外,公司遵守ESG原则之后可以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口碑和良好声誉,产品也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并有助于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

所以,能较好地践行ESG理念的上市公司,可持续性和经营业绩一般来说,会好于那些只看中短期利益、在公司运营上有道德缺陷或治理水平低下的公司,很容易受到更多机构资金的追捧。所以从这个角度,对上市公司而言,践行ESG本身也是一种好的投资。

笔者近期浏览了大量上市公司的ESG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发现不少企业很喜欢强调做一些公益慈善,比如修路、建学校或者捐款等,但是ESG不是做公益,它的核心本质是一种负责任的经营理念。“新兴市场之父”马克·麦朴思将ESG解释为“好的、善良的、有责任感”并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商业模式。理想的践行模式,是将ESG融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将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融入公司的经营理念,这与我们国家政策倡导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相一致。

E、S、G三者是什么关系呢?E——环境。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环境治理的紧迫性被各国政府空前重视,也是目前ESG三项中最重要的关注项。但其实,S(社会)代表的是对人类整体命运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包括了社会责任、员工责任、供应链责任、产品责任等等,因此可以说,S(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终极目标,环境问题是目前影响人类命运最迫切需要重视的部分。那么,G(治理)则是重要的实现手段和核心,投资者主要通过G(公司治理的部分)来考察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的结果。

ESG投资策略与国内现实

ESG投资策略主要分为七类:ESG整合法、企业参与和股东行动、依公约筛选、负面筛选/剔除法、同类最佳法/正面筛选、可持续主题投资以及影响力投资和社区投资,其中,负面筛选、ESG整合法、参与公司治理应用相对广泛。其中负面筛选是较早前主流的投资方法,被养老基金、主权基金等大型国际机构大量的使用,这种被动模式对公司信息披露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而国内公司往往忽视这些基础信息的披露。

目前ESG整合策略已成为除负面筛选之外份额占比最高的ESG投资策略。整合投资是指基金经理系统地将ESG纳入传统财务分析体系。《红周刊》了解到,ESG整合策略被国内投资基金广泛使用,其中部分头部基金公司已经形成了本土化的ESG评级和投资筛选体系,与传统的财务、估值体系并行,供基金经理参考,但还没有形成绝对的ESG指标的否决机制。

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国内ESG投资“圈内”,对上市公司的评价和筛选,较少参考上市公司公布的那些“漂亮的”ESG报告,而且也并不主要依据国内外包括MSCI这些评级数据。一些头部公司如嘉实基金,建立了自己的ESG数据库。这或许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国内许多上市公司的ESG报告形式大于内容,就像上文所述,修路、建学校并非是ESG的核心本质;二是这些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并未被这些投资机构所信任。《红周刊》查询同一家上市公司各家评级机构给出的评级结果,可谓大相径庭——从较好的A/B级,到极差的C/D级会出现在同一家公司身上。

ESG评级难是国际性话题,区别于财务投资有一套完善的财务评价体系,ESG量化评级标准几年前才有了国际化框架,在动辄上百个评价标准中,各家机构对权重设置、得分比例、信息来源都有不同,所以也出现了一家上市公司在一个评级系统中取得良好积分,而在另外一家评级系统中“不及格”的现象(关于评级内容详见后文)。当然,评价“客观性”则是另外一个话题,同样,对于基金经理来说,无法取得评分的底层逻辑是让他们能否信任这些系统的最大障碍。

另外,我们也想提及一下“更积极的企业参与和股东行动”这一策略,与传统价值投资相比,这一策略更像是一种“困境反转”策略。如“新兴市场之父”马克·麦朴思成立的基金,就是在新兴市场中寻找那些“不那么符合ESG标准的公司”。他认为,在经营或与公司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改善提升公司ESG水平的话,将取得巨大的溢价投资收益。这或许也证明了我们前面所论述的内容,ESG对上市公司的好处是方方面面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可以让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的重视可以让企业获得各种政策支持,而良好的口碑可以让下游客户更加信任……

相对于超额收益,降低风险是机构开展ESG投资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A股市场ESG风险事件频发,ESG策略有助于预防或减少尾部风险事件给投资组合带来的损失。有调查显示,在已开展ESG投资的中国机构中,85%的机构认为,ESG可以有效降低个股及组合风险,其中58%的投资机构将降低风险列为首要驱动力。

总体看,ESG策略已经从股票简单负面筛选发展成为一套更为负责的以数据为导向的工具和分析手段。

ESG的紧迫感

中国企业目前还处在ESG实践初期,从ESG最基础的信息披露角度来看,与海外强制信披不同,目前我国形成了完善的环境信息半强制披露法规和针对上市公司、中央企业的半强制社会责任披露规则,但是成文的ESG信息披露规则尚未发布。

按照中国证监会和沪深交易所的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和半年报中,需要对环境污染预防、排放物、节能减排、社会公益事业、职工权益、供应链管理、客户与消费权益、投资者关系、内部审核、公司治理构架等做出基本的披露,但单独的《社会责任报告》(类ESG)遵循自愿性披露原则(特殊要求的除外,如上证“治理板块”上市公司、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及金融类公司、科创50指数等)。

根据公开信息统计,2020年发布独立社会责任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为1143家,占比约25%左右,且在各个行业之间披露情况差别较大,目前银行业已达到了100%覆盖率,而机械、汽车等行业覆盖率均不足15%。从企业属性角度来看,国企披露情况较好,覆盖率为43%,而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披露率较差,分别为16%和14%。从企业规模角度来看,披露情况与市值大小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百亿市值以下的公司仅有14%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而千亿市值以上的公司覆盖面则达到82%。

不过,随着政策的逐渐完善,以及双碳目标的推进,相信今后监管大概率会加大上市公司披露力度的要求。今年3月,为切实推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和社会责任工作,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了社会责任局,旨在抓好中央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工作,指导推动企业积极践行ESG理念;同月上交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十四五”期间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里提到将强化上市公司在环境信息方面的披露。近日,《红周刊》获悉,到2025年很可能所有A股上市公司会被要求进行ESG信息的披露。这对于大多数还没有披露的上市公司而言,时间是紧迫的,无疑也会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ESG评级参考国际标准还是本土特色?

ESG投资,重要的参考是机构对于ESG评级的结果。ESG评级可以有效地缓解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帮助投资者识别潜在的ESG风险和ESG价值,降低投资决策成本。

国际主流ESG评级体系拥有较成熟评级体系,除MSCI外,富时罗素(FTSE Russell)、标普全球(S&P Global)、路孚特(Refinitiv)、晨星(Morningstar)等知名机构都建立了ESG评级业务,并得到了全球投资者的广泛认可和使用。国内评级机构有商道融绿、华证指数、社投盟、嘉实基金、WIND等。

虽然全球在ESG投资理念上已经形成较为一致的原则和指引,但在ESG评级体系上,则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国别地区的差异、评级方法和指标体系的差异、基础数据的差异,并由此导致评级结果的差异。

比如MSCI的评级标准是全球统一的标准,他们并不会因为是新兴市场的公司没有准备好,就会降低要求和准则。而国内机构更多考虑经济、文化等背景的差异,建立更具中国本土特色的评价体系。国内评级机构可能更关注中国公司与国内同行的比较,而国际机构则是将中国公司的ESG表现与国际标准和国际同行进行对标,提供一个广阔的全球视野。

目前国内机构评级结果差异极为明显,同一公司所得评分相关性非常小。据统计,目前国际五家主流ESG评级供应商的ESG得分相关性,总分的两两相关系数处于0.38至0.71之间,平均值为0.54;而国内的几家现有ESG评级的两两相关系数平均仅有0.37,显著低于海外主流ESG评级机构的相关系数0.54。

目前,中国企业ESG获高评级的公司不论是数量还是比例都比较低,尚未有中国大陆企业在MSCI的ESG评级中获得AAA级,获得AA级的企业也不足十家。根据Wind的ESG评级结果,A股公司中处于领先水平(AA级及以上)的公司数量为74家,不足2%;2260家上市公司处于良好水平(A与BBB级),占全部A股的48%;另有50%的公司处于待提升阶段(BB级及以下)。上市公司中最大市值的白酒公司MSCI的ESG评级去年三季度由B级降到了CCC级,是全球20大市值公司中MSCI评级最低的企业。

这其中有国际背景、文化差异等原因,也存在中国企业自身ESG治理缺失,不重视、不了解规则、细则等因素。ESG投资在中国的影响处于加速扩大的趋势,中国企业有必要对ESG评级体系有一定了解。总体看,ESG理念在中国影响力显著提升,并与国家发展战略与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上市公司ESG实践也将逐步完善,中国ESG未来投资将迎来黄金发展期,ESG主题型基金规模有望继续爆发。

·延伸阅读·

ESG评级浅析

特约 | 方正

ESG各评级机构的评级数据主要基于公司披露信息,如社会责任报告、财务或其他非财务报告,通过应用权重平衡报告“非重要”和“高度重要”数据点对得分的影响(有些定性指标也需要进行量化的得分转换,按照公司是否发生该事件进行打分,如果发生了则为1分,没有发生为0.5分,无法评判则为0分)。下级指标影响上级指标,层层嵌套成为量化的ESG评级。

其中评价体系中的“争议项”以较少的指标标准占据了几乎ESG总评权重的一半,而“治理项”作为ESG三项之一,在汤森路透与MSCI体系中都被赋予了跨行业等重的属性,掌握这两大项可谓各行各业ESG评级的核心影响因素。

以小米为例,根据MSCI的ESG评级,小米在清洁技术机遇、电子废弃物、供应链劳工标准以及内部治理四个方面处于行业落后(Laggard)位置。这四项内容直接导致小米在四次ESG评级中久居B级。

公司治理是MSCI的ESG评级中较为复杂的部分,涉及董事会的独立性、多元化,高管薪酬透明度以及控制权稳定性等指标。据粗略估计,MSCI公开的400余家A股公司中,有1/3的公司在“公司治理”表现上严重落后于全球同业企业;只有8%的公司在公司治理议题上获得领先于全球同业企业的分数。

另外,由于ESG因素的重要性因行业而异,各行业有独特的ESG权重比例。同一行业内,汤森路透ESG评级采用分位数排名打分法来对上市公司的十项ESG评价大类及争议项事件进行分位数打分排名。

这意味着,在同行业中获得优势地位的公司在ESG中将获取更多青睐,而其他公司的ESG评价将会受此影响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分。比如电动汽车生产商特斯拉,其在公司治理和环境风险方面具有优势,保持了相对较小的碳排放,利用和投资了绿色技术,成功获取了MSCI在39家汽车行业公司的较高评级,为A级。考虑到过去该公司产品电池爆炸、不佳的碰撞测试评级、自动驾驶功能的事故及违反劳动法带来的影响,其在业内与其他传统汽车生产商相比,在ESG方面的优势显然为其加分颇多。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对信息披露结构针对性完善是提升ESG评级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披露数据的数量、质量、时效性上都要加大力度,对指标信息披露的完善就是在直接为大权重指标加分。

通过公开信息了解到,某上市知名酒企作为股份公司(不是集团)未曾发布过专项的非财务报告(包括社会责任报告、ESG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也未披露过详细的ESG信息。只是在年报中,公司按照交易所报告要求,简要披露了有关公司治理、董事会运作、员工情况、精准扶贫、环境绩效及社会责任的基本信息。比如环境方面,这家公司披露了废水、废气、固废排放数据,也注明了排放物均是“处理达标后排放”,未披露后续相关战略计划和管控措施。对于“水资源利用”等行业核心议题,公司披露的管理措施和绩效信息几乎为零。另外还有社会方面、公司治理方面信息披露存在问题,这直接导致在众多议题上几乎不会有得分,这是其ESG评价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上述酒企在公司治理、商业行为、产品安全与质量、职业健康与安全、包装材料及废弃物、产品碳足迹等议题方面的管理与表现均处于同业落后水平;在水资源方面的管理与表现处于同业平均水平;没有议题领先于同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