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特约评论员 盘和林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统筹推进金融标准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金融管理的重要抓手
标准化是金融管理的重要抓手,《规划》明确了七个方面的重点。
笔者注意到,第一条便是标准化辅助现代金融管理。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创新加速,我国局部金融风险多发,P2P爆雷,共享单车欠款,长租公寓风险,民营地产资金链紧张,虽然没有引发系统性风险,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从根源上来讲,这些风险的出现,都是源于具有金融属性的业务运营模式没有纳入到有效的监管体系内。《规划》中提到要完善金融风险检测和预警标准,提高金融风险防控水平,这既要求标准在监管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同时也对标准的包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简单盯着传统金融业务模式。
金融管理第二个重要任务是健全金融业综合统计标准。统计标准涉及到可比性问题,当前国内存在多套统计标准,这不仅导致业界的经营和沟通成本显著上升,同时也让很多研究缺乏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业界学界根据各自的诉求,都有各自的一套统计体系,标准缺位下,市场对于标准制定权的争夺异常激烈,虽然竞争有助于提高标准的合理性,但基础性标准的缺位造成很多前期工作成本剧增,严重阻碍业界和学界的有效发展。另一方面,以统计标准制定为契机,能够有效引导各行各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规范性调整,推动将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有机结合。
助力金融生态发展
标准化助力金融生态发展是《规划》的又一亮点。
首先,《规划》明确提到:要“坚持金融业务与非金融业务严格隔离,厘清科技服务与金融业务边界,防范借科技名义违法违规从事金融业务。”
金融行业作为经营信息的行业,数字技术对其的赋能作用尤为明显,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加持下,金融行业发展了巨大的变化。但科技是把“双刃剑”,金融行业对于利润的追求也催生了违规利用科技的行为。近年来,部分打着金融科技名号的公司,利用所谓的新技术不断扩大贷款规模,通过精准的贷款投放提高信用评级,加大经营杠杆,将风险层层转移,用最少的本金获取最大的利润。表面来看,这些所谓的科技促进了社会消费,提高了贷款可得性,实则在层层转贷中,风险不断积聚,初始贷款者由于资本金占比较小,缺乏相应的监督动机,引发了不少局部金融风险事件。应该认识到,很多金融科技并不是科技,而是套壳科技的金融违规行为,之前有学者提出更改金融科技的表达方式,不能让科技成为金融乱象的借口。显然,此次《规划》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有所规范,才能更好发展。
其次,《规划》要求,系统完善金融数据要素标准。金融数据要素标准一方面涉及到数据使用,另一方面涉及到数据流通。数据的使用、收集以及处理等标准的制定属于数据使用层面,作为信息密集型行业,在使用层面制定数据要素标准无疑是最基础性的工作,只有在数据使用层面有了统一的标准,才能够将数据要素推进到生态流通这个环节。数据要素不同于其他生产要素,其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然而目前数据要素一方面是统计标准缺乏,另一方面是流通标准缺失,这就使得数据内部的流通成本很高。《规划》在对数据要素标准的要求中既关注到了使用层面问题,同时也对流通标准作出了安排,能够很好应对数据产权等问题。
第三,《规划》明确,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标准研制。数字人民币作为下一阶段我国优化国内支付环境、降低金融风险、提高国际货币地位的重要抓手,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和未来全面发行,都是一个标准的制定过程,包括技术和应用上。《规划》能够强化对标准研制的重视,同时加速数字货币的标准研制,通过制定标准化流程的方式,规范数字人民币的管理流程,让数字人民币更加安全顺畅地流通,并对未来加大金融开放,输出数字人民币概念和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合来看,《规划》的发布对于推动金融整体数字化转型具有积极意义,为金融行业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指引。
(作者系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
股民福利来了!送您十大金股!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