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少数派投资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中,我们持续关注银行股,分享了20余篇文章,现在按照研究方法、投资逻辑、业绩跟踪三部分进行汇总整理,并对每篇要点进行补充。
汇总分为上下两篇,今天先介绍前两部:
第一部分:研究方法
(1)对于“预测”的理解,大多数人都是错的(2020-12-08)
要点:
预测是基于已有理论的严密逻辑的必然推论,而非对未来想当然的主观感觉,它赋予了不同的解释以证实自己的可能。
一个可接受的解释应能提出“可观察、确定的、排他”的预测,并得到事实的支持。
在研究银行股的过程中,我们遵循了科学研究的四步骤:
①观察现象(过去10年银行股盈利能力持续向下)
②提出理论,解释问题(不良周期所致而非夕阳行业)
③基于理论,提出差异化、可观察的预测(只要资产质量改善、拨备计提减少业绩就会回升)
④持续跟踪,数据检验(逐季检验,2021年银行股业绩增速逐季向上且资产质量改善)
我们提出了不同于市场主流观点的解释、给出了明确的预测,并逐季跟踪银行业绩的变化,加以验证,这是基本的方法论。
(2)你认为的“慢思维”可能不是最“慢”的(2021-09-17)
要点:
“快”与“慢”相对而生,“慢思维”必然建立在对特定“快思维”的否定之上。
投资的思辨是一个交互、循环乃至多层嵌套的过程,比多数人多想一步未必就是“慢思维”,并要避免自我行为偏差的干扰。
理解银行资产质量的三个层次:
①不良率等表观数据
②不良生成
③贷款以外减值拨备、调研反馈等
现实选择是不断的思辨追问与有限的可得信息间平衡的结果。
股价是群体博弈的结果,更“慢”一层的思维在于,理解市场的逻辑,选择更为有利的博弈策略。
第二部分:投资逻辑
(1)基金严重低配的10年,银行股经历了什么?(2020-10-15)
要点:
结合业绩变化、基金配置等复盘了过去10年银行不良周期:
①06-09年:解下历史包袱轻装上市,4万亿投放埋下不良隐患
②12-16年:不良压力持续凸显,真实业绩增速一度转负
③2017年后:不良生成拐点出现,业绩增速仍待修复
基于历史,我们可以判断,银行股已经处在了十年不良周期的存量出清阶段,4万亿中产生的问题资产已基本解决,近年过度计提的减值损失甚至有望反哺。
扩展:
2020年9月后为第四阶段,由于疫情以及监管指导,存量风险出清明显加快,20年中报的拨备计提逼出极值,此后银行股业绩持续改善。
(2)银行股不是价值陷阱(2020-11-24)
要点:
从美国长周期数据看,银行的成长性优于经济整体,并非夕阳行业;
过去10年中国银行股ROE持续下降是不良周期腾挪的结果,是周期性、而非趋势性;
主要银行已处在10年不良周期的出清阶段,资产质量已在持续改善,减值费率趋势性下行将成为推动银行净利润增速拐头向上的重要驱动力,行业性投资机遇到来;
本文批驳了5大误区,系统总结了我们看好银行的基本逻辑。
下面两篇文章,举了国内、美国两个例子,分析银行不良周期的共性特征
(3)房贷新政影响有限,看好银行的逻辑没有改变(2021-01-07)
要点:15-16年招行率先暴露不良,2017年后减值费率持续向下,带来业绩增速回升,实现了戴维斯双击。
扩展:此后越来越多的银行表现出类似于招行的特征,这是银行股的“共性”使然。
(4)站在10年周期的拐点,不可忽视银行股(2021-01-27)
要点:
统计了2004年以来美国银行业经历的两轮风险暴露周期,受制于监管限制中国银行业更多是“以时间换空间”,业绩释放节奏存在很大的差异。
(5)多数人低估了银行盈利增长的持续性(2021-12-15)
要点:
银行股投资的快、慢思维辩论;
即便GDP增速仍然缓慢向下,只要银行存量包袱处置干净,不再计提那么多拨备,ROE也能拐头向上;
看好银行股逻辑的两个基本假设:
①银行对不良资产的确认可以跨期腾挪;
②拨备计提相对独立于问题资产的生成,导致利润释放的相对可控性。
多数人对拨备计提存在两点误区:
①拨备少提类似于“洗大澡”、属一次性冲击,不会对银行中长期业绩构成影响;
②只要一家银行拨备覆盖率往上走,就不是拨备反哺利润。
为什么银行有能力释放业绩?
哪些银行更有意愿释放业绩?
展望四季度,随着低基数效应退去,仍会有一批银行全年业绩增速较前三季度有所抬升,并伴随不良率的下降、拨备覆盖率的提升。
上文是我们研究银行股的基本方法与投资逻辑,下一篇我们将分享过去1年多中对银行股业绩跟踪的系列文章。
股民福利来了!送您十大金股!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