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证策略】百亿基金经理如何看十大问题?
张启尧
前言:基金四季报已经披露完毕,我们汇总整理了全市场两百余位百亿主动偏股型基金经理的季报观点。展望2022年,百亿基金经理们对于A股市场表现及风格变化有何判断?金融地产板块的修复将持续多久?新能源、半导体等高景气赛道的β机会是否还在?港股投资机会又如何?
一、如何判断2022年A股市场表现?
二、如何判断2022年A股市场风格变化?
三、如何看待2022年金融地产板块投资机会?
四、如何看待2022年中小市值公司投资机会?
五、如何看待2022年新能源行业投资机会?
六、如何看待2022年新能源车行业投资机会?
七、如何看待2022年半导体行业投资机会?
八、如何看待2022年消费行业投资机会?
九、如何看待2022年医药行业投资机会?
十、如何看待2022年港股投资机会?
报告正文
一、如何判断2022年A股市场表现?
周蔚文(中欧基金):综合考虑经济、资金、股市估值三大因素来看,A股市场未来一年有结构性机会。全球疫情好转的概率在提高,宏观经济会保持一定的增长。中国经济因地产新开工、国外供应链可能逐步恢复、去库存等原因,增长率在缓慢下降。与经济增长趋势相对应的是国外低利率环境将会改变,物价上涨,美联储未来将回收流动性。中国在处理疫情过程中一直比较主动,央行的政策更具前瞻性,在宏观经济增长预期不高的背景下,货币会相对宽松,对降低股市波动有利。目前A股经过两年结构性牛市,整体估值不低,有部分结构性泡沫,也有估值合理或低估的板块,还存在结构性机会。
杨锐文(景顺长城):从过去的历史来看,在流动性充裕的年份,A股从来没有表现差过。然而,市场的主要风险可能不是来自国内,更有可能是来自海外。美国的通胀压力及可能带来的加息周期,这将对全球流动性及风险偏好带来冲击。从过去十年的数据来看,美国的服务业一直都处于通胀的状态,低通胀率主要是中国制造带来的商品通缩。如果中国制造进入涨价周期,美国通胀的确不是暂时的压力。国内的流动性往宽松发展,海外的流动性可能是往收紧发展,对比之下,两者表现可能差异很大。海外波动更有可能是对A股的风险偏好一次性打击,理论上并不会影响A股走牛的趋势。在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A股市场就像身处在肥皂水中,更可能出现的是泡沫不断的诞生与湮灭,市场很难出现大级别的调整,更有可能是轮动式结构行情。
曾鹏(博时基金):2022年,我们认为市场总体会好于2021年。虽然经济仍在探底,但政策低已经显现,经济大概率会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尤其在一季度,在稳增长的政策基调下,宽货币、宽信用的流动性环境可以预期,有助于提升市场整体估值中枢。结构性行情仍会持续但会比2021年相对均衡。随着上游供需矛盾的逐渐缓解,上游的超额利润会逐渐回归正常,并开始向中游和下游传导,产业逻辑会更加通畅,行业之间收益方差会有所收敛。
郑有为(国泰基金):我们认为,2022年是重要的政治经济窗口期,稳定是重要的宏观诉求,也是压倒一切的任务。通过宽财政、宽信用、宽货币稳定国内总需求(消费与投资),是实现宏观目标的重要手段,目前政策工具箱仍有许多工具,不应该过度担心宽信用无法落地。从货币信用框架而言,我们判断2022年H1即将步入信用、货币同时宽松的象限,我们对股票市场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若因风险偏好波动导致下跌是很好的买入机会。
余广(景顺长城):展望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增长”会是全年的整体基调。盈利方面,预计2022年中见到本轮盈利增速低点,下半年在宽信用传导下盈利有望逐步企稳,但全年增速预期不宜过高。估值方面,从过往信用周期与估值走势来看,信用扩张时,估值向上;信用收缩时,估值向下。总体上,我们预计2022年A股整体盈利探底后逐步企稳、估值水平平稳或小幅抬升,作用于指数层面,意味着较难有指数级别的行情,但大幅下跌的概率也不大,市场大概率延续今年的结构性行情,而宏观信用结构扩张的方向也将带来更多的阿尔法机会。
袁芳(工银瑞信):宏观经济环境方面,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考虑到需求侧政策的发力和结构性政策的优化,国内经济增长或将逐渐企稳。预计2022年国内PPI较2021年明显回落,CPI温和回升,货币政策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财政端发力幅度较2021年上行。经济增长动力和转型方面,从中长期维度,预计新基建是稳增长政策首选,科技与绿色或将是两大主线。市场方面,预计2022年A股将处于盈利下行期,指数难有较大表现,市场行情还将以结构性机会为主,短期稳增长类的投资性价比或将上升,而就全年来看景气趋势和困境修复仍是一年维度内的主要投资决定因素。
陈鹏扬(博时基金):展望2022年,我们认为上半年经济将面临一定压力,一方面疫情的影响仍在反复,居民的收入预期和消费信心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另一方面,地产板块的的下行压力仍在传导进程之中;叠加去年上半年相对较高的基数,预计整体经济总量层面将呈现一定程度放缓,企业盈利增速也将呈现类似走势。但从政策维度来看,我们预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均将边际上相对宽松,资产配置往权益资产转移的方向也并未改变。整体市场将呈现分化、以自下而上结构性机会的行情为主,预计会和过去两年的市场呈现明显差异。
小结:2022年,国内宏观经济增长预期不高,企业盈利增速预计将在年中迎来低点后企稳,而财政、货币、信用及产业政策料将维持宽松;估值层面当前部分行业存在泡沫但多数行业估值仍较合理或处于低估。因此,综合来看,今年对于A股市场而言系统性风险概率较小,指数会有阶段性上行但有较大表现的概率也偏低,将更多以自下而上的阿尔法机会和轮动式的结构性行情为主。
二、如何判断2022年A股市场风格变化?
刘格菘(广发基金):关于全年风格分化的原因,我们认为一方面是“核心资产”经历过去几年时间的上涨,相对估值水平已经处于较高的历史分位,同时景气度并没有明显的提升以对应相对高位的估值;另一方面,周期、电力公用事业与新能源板块各自都有景气度向上的催化,周期性与资源型行业的景气度向上来自于供需格局变化下的价格快速上涨,电力与新能源板块则受益于碳中和的大时代背景,景气度稳中有升。风格分化的局面在2022年可能会延续。资产的潜在价值或是我们对于一类资产的收益预期,取决于该类资产的业绩增速、增速的可持续性以及市场愿意给予此类资产的估值水平,在可持续增长的商业模式下,在资产业绩增速持续超预期的阶段,市场更愿意给予此类资产更高的估值水平,反之亦然。在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时期,不同资产处于不同的景气阶段,因此资产的分化表现是大概率事件。
刘彦春(景顺长城):2022年大概率是新冠疫情结束的开始。从全球角度看,滞后于消费复苏的投资端有望逐步回归正常。前期,我国利用出口份额快速提升的时间窗口,充分压降宏观杠杆率,调整经济结构,消化长期风险,为后疫情时代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已在潜在增速之下,预期宽信用、稳增长、提振内需将是今年政策重点。从跨周期到逆周期,从外需拉动到提振内需,边际景气将不再稀缺,资金趋于分散,市场风格将重新平衡。那些短期逆风的优秀公司已经极具投资价值。短期景气波动阶段性影响投资者风险偏好,对公司内在价值影响实际上微乎其微。更何况,随着逆周期政策逐渐发力,周期下行有望结束并迎来向上拐点,众多行业将迎来景气反转。长、短期逻辑共振的行业与公司在新的一年里有望迎来良好表现。投资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保持耐心,价值总会回归。
唐雷(东方阿尔法):我们判断,在经历了长达半年以上的弱势震荡格局之后,A股市场有望进入上升通道。在整体上行过程中,市场不会出现类似2021年极端分化的结构行情,“稳增长”板块和高成长板块都会上涨,而且中期来看高景气成长板块的弹性更大。在社会融资总额增速下降、流动性环境趋紧的背景下,2021年的资本市场大体上处在存量博弈的状态。存量博弈反映在市场上就是结构极端分化,此消彼长,二三季度消费白马疲弱,新能源和周期股强势,四季度稳增长板块稳步上行,高景气成长下跌。一旦宽松的流动性带来增量资金,指数进入上行通道,市场估值中枢将整体上移,各板块都具有投资机会。从中期角度看,高景气成长板块在估值和盈利端都具有较大的弹性,所以其投资机会可能更为显著。
丘栋荣(中庚基金):经济基本面走弱,历史上盈利下滑阶段权益资产表现承压,但政策转向稳增长,宽货币和宽信用的“双宽”环境,有助于为权益资产压力提供估值支撑。我们判断市场整体韧性仍在,但更可能表现为结构性牛市与熊市,这源于基本面继续分化,进而市场结构性高估和低估并存。如沪深300估值只是历史中性水平,但成份估值分化裂口较长时间处于极致状态。
小结:今年预计A股市场的风格分化仍将延续,但如2021年极致的结构性行情或将较难出现。在“稳增长”政策发力下,低估值板块有望迎来修复,而高景气成长板块在货币与信用维持宽松的环境下,估值与盈利均有较大弹性,二者都有表现机会,市场风格整体将趋向均衡。
三、如何看待2022年金融地产板块投资机会?
李晓星(银华基金):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顺周期的大多数价值股会有一定绝对收益,超额收益多少需要看经济修复的力度。银行股是我们较为看好的板块,虽然2022年整体收入和盈利增速回到正常水平,但零售银行和经济发达区域的城商行依旧会保持较高增速。另外,该类银行资产质量受经济波动较小,在不良资产大规模出清后,其信用成本会明显下行,由此反哺利润增长。券商股中的财富管理赛道也是我们相对看好的板块,财富管理周期性较弱,而且盈利增速快于其他业务子板块,未来前景广阔,因此我们看好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和盈利占比相对较高的券商。地产行业边际的确有改善,但长期景气度确定性下行,在我们的投资框架中,并不十分接受该类博弈型的行业,但在本轮民营地产风险暴露的过程中,国有地产公司相对受益,可以获得更高的行业集中度,因此我们对地产持中性态度。保险行业的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但其基本面的修复还没有到来,需要保持关注。
丘栋荣(中庚基金):看好大盘价值股中的金融、地产等。配置逻辑在于:金融板块中,我们看好与制造业产业链相关、服务于实体经济、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区域性银行股,这类银行经营稳健、基本面风险较小、估值极低、成长性较高。地产类公司则集中于具有高信用、低融资成本优势的央企龙头公司,我们认为房地产长期需求仍在,随着政策风险的缓释和经营风险的暴露,该类公司抗风险能力更强,外延扩张可能性高,并且估值极低情况下,未来房地产市场至平稳后,仍有较好的回报潜力。
谭丽(嘉实基金):我们仍然看好以银行、地产为代表的大盘价值股,相对来说,我们更加看好地产龙头的机会,地产行业的去杠杆仍然在持续,出现极端风险暴露后,行业未来会逐渐回归正常,部分优质企业会趁机扩大份额,提高未来盈利增长的空间,目前市场给出的价格长期来看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我们认为具有非常明显的绝对收益的机会,同时我们仍然看空过去两年表现极致的漂亮50(主要分布在消费、医疗服务、科技等领域)以及新能源行业为代表的大盘成长股,我们认为需要较长时间去消化估值水平,盈利的增长不足以支撑市值的继续上涨,盈利的增长还存在不达预期的可能。
杨锐文(景顺长城):四季度,房地产市场急剧冰冻,土地市场大面积流拍,民营房企连环暴雷,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走向尾声了。哪怕后面央行再度放松流动性或相关政策,民营房企都会走向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状态,过去胆大的都要走向去杠杆,市场将进入国企主导的时代。展望2022年,在地产陷入冰冻期之后,经济增长的挑战是巨大的。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预计稳增长措施将会陆续出台,强有力的财政政策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预计将双管齐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流动性溢出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我们强有力的外汇管制下,资本市场预计是流动性的主要去向。由于地产不仅规模大,且产业链长,稳增长政策也离不开激活地产市场。我们预计地产市场将会适度放松需求政策,并加快国企、央企进入地产市场维稳,地产市场将逐步进入相对良性状态。
秦毅(泓德基金):稳增长措施逐步落地,低估值蓝筹将得到修复,与此同时需警惕部分地产相关产业链。随着稳增长措施的逐步落地,以银行、地产等为代表的低估值蓝筹,将得到预期修复和估值修复。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清晰地意识到,房住不炒政策的坚定实施,使得本轮低估值蓝筹行情也仅为修复行情,未来随着地产销售数据不断下台阶,相关产业链的行业和公司将会受到影响。我们需要优中选优,精选成长性极强、市占率提升的个股。
周蔚文(中欧基金):“耐心等待经济筑底”,主要是我们担心地产剧烈下行带来的经济硬着陆风险加大,全球央行也开始启动疫情后宽松政策的退出,高基数下的外需不容乐观,中国经济的韧性很强,但增速筑底需要过程,2022年需要保持耐心。从2015年末算起,棚改货币化和深度城镇化推动的地产景气周期已经长达5年多,人口出生率、城镇化率代表长周期压制因素,“房住不炒”国策代表中周期压制因素,2021年下半年以来的民营房企大面积爆雷代表短周期压制因素,长中短的角度理解都需要对仅下滑了2个季度的地产产业链保持谨慎。
小结:以金融地产为代表的价值股在今年会有一定绝对收益,而超额收益则取决于政策及经济修复力度。其中,金融板块的区域性银行与零售银行、财富管理业务领先的券商是相对看好的方向。而地产市场将逐步进入国企央企主导时代,“稳增长”政策目标下,房地产政策预计也将会有适度放松,央企龙头将更为受益。但“房住不炒”国策仍是中长期压制因素,今年金融地产等价值板块行情预计也仅为估值修复,有阶段性反弹而非反转。
四、如何看待2022年中小市值公司投资机会?
杨锐文(景顺长城):A股的机会来自哪?稳增长相关的行业会出现阶段性机会,地产及相关产业链或许也将会有一定的估值修复。但是,这些都是阶段性机会,都不是未来。我们投资依旧要选择未来,因此,我们认为优质的科技龙头白马股以及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中小市值龙头的机会更大。2021年,大市值股票均出现大幅调整,部分严重高估和长期透支的白马股的下跌可能是一去不复返,但是,普跌的过程一定会存在不少错杀的机会。另外,中小市值公司经过多年估值消化,已经出现一批估值合理且高成长性的标的,这里面蕴藏着很多机会。
从2021年开始,简单的以大为美的投资不再有效,此前被忽略的中小市值龙头逐步走出底部,市场风格似乎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中国具有全球最大且最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集群,过去的中国企业普遍以规模为导向,大而不强,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中国制造业自身在升级,逐步迈向中高端制造,规模不再是首要的目标,今天更需要突破高附加值产品,这就需要一批又一批的具有全球竞争力品质和技术的“隐形冠军”。只有诞生越来越多这种类型的公司,才是支撑我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过程的脊梁。
谭丽(嘉实基金):小盘成长股仍然会有较多的个股机会,在一些细分的制造业,会有优秀公司脱颖而出,需要自下而上挑选,大多具有产业升级和进口替代的逻辑,这是中长期最强的投资逻辑。
丘栋荣(中庚基金):重点关注中小盘价值和成长股。包括:(1)广义制造业中具备独特竞争优势的细分龙头公司。疫情以来中国制造业链连接和网络优势愈发显著,人才、市场、品类和稳定性促使企业积累、突破、切入、应用,中国制造业优质产能的优势进一步拉大,竞争优势的确立和深化仍在进行,而这有望使得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和质量都将提升。因此,广义制造业中挖掘高性价比公司仍大有可为。我们坚持三条标准,即需求增长、供给收缩、细分行业龙头,比如化工、轻工、有色金属加工、机械加工等,可以挖掘出真正的低估值小盘价值股和成长股。(2)估值较低,且受益于后疫情时代线下消费需求逐步复苏的公司,如商贸零售、纺织服装、交通运输等行业中的部分个股。
李晓星(银华基金):二级市场是公平的,每一类的资产都会有自己的表现时间,优秀的公司无论大小,只要业绩持续兑现,最终都会被市场认可,只是时间的问题。今年的大小盘股票表现差异很大,中证1000指数远远跑赢沪深300指数。这样的市场走势的背景是异常宽松的流动性、行业龙头的反垄断和经济的调结构,还有就是年初的时候中小市值的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而行业龙头的估值处于历史高位。宏观经济的压力叠加流动性宽松的组合,天然更适合小市值股票,此外,小市值股票还有“专精特新”的加持。这就像2015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助推下,叠加流动性宽松,小市值股票涨幅非常大。其中不乏优质的小市值公司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营使得业绩快速增长,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相当数量的小市值公司,上涨只是靠一些牵强的逻辑和预期的演绎,没有基本面支撑的公司在潮水退去的时候就能看到是否在裸泳了。
小结:2021年,在流动性宽松、反垄断、共同富裕,叠加“专精特新”政策支持等一系列因素作用下,一批中小市值公司开始崛起。今年这一趋势预计仍将延续,中小盘股票仍然会有较多的阿尔法机会,更需要自下而上进行挖掘。“补短板”、产业升级与进口替代将是中小市值“专精特新”公司主要的投资逻辑。
五、如何看待2022年新能源行业投资机会?
赵诣(农银汇理):展望下个季度,对于光伏行业,目前来看,上游硅料价格开始出现松动,其余环节开始出现价格的下跌,从基本面来看,产业各环节之间继续存在博弈的情况,考虑到股价已经跑在了基本面的前面,在估值已经很高的情况下,性价比相对较差,只能以更长的时间维度来选择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金晟哲(博时基金):对于新经济的问题,目前的拥挤交易和空间的部分透支已是不争的事实。例如大量中游电池材料在21年供需错配的情况下实现了暴利,但未来能否在供给大量投放时线性外推当前的高盈利?光伏在21年基本面表现不佳的情况下,靠市场对22年边际改善的信念提前上涨,最终超预期的空间还有多少?这种高胜率导致的中低赔率,意味着22年行业性的beta机会将会大大减少,简单的“赛道投资”在22年可能行不通了。那么,在新经济领域,我们就将采取三种办法去应对:第一,需要减少纯粹的逻辑推演和发散,聚焦细分领域和个股的盈利兑现,赚不到估值的钱就老老实实赚业绩的钱;电池和材料、新能源制造和运营商、军工、半导体等各领域,都会有人掉队、也会有人继续超预期。第二,对于这些长期向上的赛道,如果22年内发生基本面的阶段性波动、并带来交易结构的崩塌,需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大胆买入。第三,重视这些新经济板块中偏增量的细分领域,如储能、汽车电子等,这些领域一旦产生非线性变化,则会带来其本身和整个链条的重大机会。
崔宸龙(前海开源):整个人类社会目前处于能源革命的重大转折点上,光伏和锂电池作为能源革命的生产端和应用端的代表,在此重大历史机遇面前,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因此我们坚定看好围绕人类社会能源革命这一核心主线的投资机遇。通过深入研究具体细分领域和标的情况,结合在这个大趋势下的最新科技进展,我们主要投资了具有较好投资前景的标的和细分行业,力争通过优选标的来紧跟历史发展趋势。同时我们也会定期自下而上寻找具有明显投资机会的个股进行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平衡短期波动。新能源运营商开始其商业模式的改善,中长期增长的确定性较高,相对于制造端,其渗透率更低,经营稳定性强,未来的发展空间大,我们会关注新能源运营企业的中长期投资机会。
梁跃军(朱雀基金):双碳领域的公司大多属于制造业,这也是新能源与传统能源最大的不同。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靠的是不断的技术进步带来的发电成本的下降,科技创新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光伏电池、新能源动力电池和电化学储能电池的技术创新对相关领域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由此对上游矿产资源、中游材料和电池制造等整个产业链都会带来变化,把握并紧跟电池技术变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抓住产业发展的脉络,从而获取新的投资机会。与此同时,我们能看到近年来新能源行业与许多传统行业的结合更为密切。随着新能源技术逐步成熟,“新能源+”也正逐步形成新的业态。“新能源+建筑”、“新能源+农业”、“新能源+渔业”都是近年来新能源对传统行业赋能的新模式,也是产业融合过程当中的新探索。虽然当下很多“新能源+”领域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但是未来的前景却是值得期待和关注的。后续,我们也会在相关领域进行前瞻性的研究。
史博(南方基金):展望2022,新能源行业的成长属性没有改变,政策、技术、消费三重驱动因子仍将发挥重要作用。政策层面,由于新能源行业不同子行业技术进步的快慢不同,政策也将呈现出不同行业的支持减弱、支持增强的非均衡状态,光伏、风电、储能等子行业的政策面有望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技术层面,技术迭代和创新重点的跟进将一方面促进行业龙头的竞争优势提升,另一方面催生细分领域出现新的技术领先者,动力电池、新能源车智能化、储能、光伏电池技术等领域预计将持续创新;消费层面,消费者对新能源认知程度的提升将直接给行业带来超预期的市场机会,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有望持续快速提升、光伏消费端需求将随上游硅料降价而逐步打开。同时,历经行业2021年的大幅上涨,不同资金的配置需求和风险偏好不尽相同,行业在基本面持续向好的情况下,也将面临资金端和风险偏好的动态调整压力。
吴渭(博时基金):双碳大趋势下为适应新能源并网和消纳,电网急需转型升级、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电力信息化确定性受益于新一轮改造投资周期;供给端看,电网端的供应链总体上偏封闭、格局稳定,不会面临需求确定性上行时供给侧玩家大幅涌入而造成的盈利能力大幅恶化的问题,我们在其中进一步精选投资紧迫程度高、需求弹性相对较大、有份额提升潜力的公司。双碳板块无论短中长期都已经成为投资的必答题,移动互联网技术红利十年大周期已到尾声,而下一个十年的能源革命刚刚拉开帷幕。与智能手机时代不同、这一波能源浪潮的产业链主导力量在中国,中国企业在动力电池、风光储等关键领域均拥有强势话语权,由此衍生的零部件、材料、软件应用等投资机会也将层出不穷,这一巨大时代红利为权益投资提供了丰沃土壤,巨大的产业空间将吸引大量社会资本和期望转型的传统公司蜂拥而至、不可避免在部分环节引发产能过剩和估值泡沫,但相比局部泡沫风险、更大的风险是不在车上或者过早下车。
曾鹏(博时基金):2022年光伏产业的需求有望重回上升轨道,尤其是分布式弹性巨大。2022年光伏产业全球需求看中国,中国需求看硅料。随着上游硅料厂的逐渐投产,上游价格开始进入下降通道,带动组件价格下行进而重新激发产业链打开市场空间。
李游(创金合信):新能源行业的投资逻辑有外生和内生两点,内生逻辑是新能源的性价比越来越高,供给创造需求,行业的天花板非常高,外生逻辑是全球主要经济体自上而下的推动碳减排大大增强了新能源行业发展的确定性,新能源行业是市场少有的空间大且确定性高的行业,经过前期的调整后,估值已经回到合理偏低水平。海风平价打开了风电的未来空间,重点看好成本压力缓解的零部件环节;压制光伏的上游涨价因素正在缓和,降价会刺激需求爆发,行业将迎来全面行情;随着产业链产能释放,电动车行情会出现分化,扩产难度大格局更好的环节继续看好,2021年涨价很大的环节相对谨慎。
小结:新能源板块成长属性没有改变。风电板块受益于海风平价,相对看好成本压力缓解的零部件环节;光伏随着上游硅料降价带动组件价格下行,打开装机需求空间;此外,新能源运营商随着商业模式的改变,也存在中长期投资机会。但是随着高景气赛道拥挤度提升和空间透支,更需要聚焦偏增量的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如储能、氢能等。而随着新能源技术逐步成熟,“新能源+”也正逐步形成新的业态,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六、如何看待2022年新能源车行业投资机会?
赵诣(农银汇理):对于新能源车,仍然属于确定性和增长速度都是非常高的板块,整个电池产业链龙头企业的排产仍处于较高水平,随着一线企业的产能陆续扩出来,一季度排产仍在环比提升,不过考虑到进入明年,各环节产能开始陆续释放,供需的平衡也将开始陆续扭转,而对于今年转型新能源的企业也面临业绩兑现的问题,因此明年从板块的角度会出现分化,考虑到电池环节处于多应用共振的情况,因此需要选择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组合继续维持以新能源车电池及材料为主的配置思路。
姚志鹏(嘉实基金):随着21年的演绎和演进,顺应时代趋势、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宁组合”已经成为新的时代共识。但不可避免的是随着共识度的提升,预期是否过度反应的担忧声音也在持续的增加,特别是在前期累积了较大涨幅,且业绩相对真空期的阶段。但从各个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渗透率突破15%以后,都是以较快的速度完成70%以上甚至全面渗透的过程,而且极少有新兴产业在渗透率20%附近见顶,我们认为,市场的预期和反馈,最终也还是要回归到产业发展的本质,一方面,由产业趋势决定的底层斜率仍在加速上行阶段,另一方面,板块中游龙头的动态估值处在历史上的合理甚至偏低区间,短期情绪指标等也在明显的低位。我们依然强调,随着全球智能汽车新产业周期的启动,供给端创造的新需求可能会持续超预期。在几年前,我们也很难想象到美国某电动车企业短短几年时间,实现了从几万台向百万台销量的跨越。随着芯片短缺的问题的逐步改善,作为新科技终端的智能汽车的中长期产业力量,将会得到更大的体现。短期看,整车和资源端存在一定的泡沫,因此围绕着各环节的核心龙头企业仍然是中期重要的配置方向。这样一个大江大河的大时代,必将诞生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的先锋企业。
施成(国投瑞银):电动汽车的市占率在持续提升,但是由于未来一段时间,成本上行会持续(动力电池价格预计会有一定幅度上涨),因此盈利的大幅体现还需要时间,智能化的推进速度有待观察。各种智能化设备的快速推广,通常还需要其他成本端快速下降的配合。我们仍然认为在电动车中上游都出现产能过剩后,汽车智能化的速度将加快。目前保持观察状态。
曾鹏(博时基金):新能源汽车仍在渗透率快速提升阶段,预期明年将突破30%。因此新能源汽车的总量逻辑依然在,但细分赛道会有所分化。以创新和应用逻辑为起点的汽车电子、汽车智能化及应用等新的商业逻辑将开始在资本市场逐渐兑现。
秦绪文(东证资管):随着股价的上涨,市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变得更加乐观。市场开始上调2022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同时对锂离子电池的储能应用市场需求也报以非常积极的预期。同时,需求驱动的碳酸锂价格迭创新高。综合目前的供需现状,我们认为,2022年碳酸锂是否会成为锂电产业链的瓶颈环节,是需要持续紧密跟踪的,是2022年锂电产业链潜在的投资风险来源之一。
杨锐文(景顺长城):2021年,电动车销量数据不断超市场预期,从年初预期销量180万辆,连续三次上调到330万辆。新能源的上游锂矿和各种化工材料由于阶段性的供需紧张出现了价格大幅上涨,这对电池企业和整车企业均带来明显的成本压力。从2022年伊始,不少电池企业给下游整车企业下达10-30%不等的涨价通知书,考虑到新一年退补30%的影响,其他环节的年降势必无法承担电池部分的上涨,那么,终端价格上涨是必然的。我们清楚,终端价格上涨势必减缓电动车的替代节奏,因此,对2022年过高的销量预期是不现实的。实际上,过热的市场对产业的发展是不利的,中上游材料的价格过度上涨已经带来了很多的新进入者,各路资本开始围堵国内外的锂矿,化工巨头也纷纷宣布进军电动车材料领域。价格上涨催生的严重过热必然会带来竞争格局的破坏,电动化未来的机会不大可能是全面性的,未来更需考究技术壁垒与竞争格局,更多机会来自新的技术方向。电动智能化的大趋势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大家也要清醒认识到新能源车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线性增长的推演肯定是不对的,现实制约因素也会限制发展的速率。今天降低预期并非坏事,产业与过高的价格均需要降温,过快的发展速度同样不利于产业的配套发展。事实上,新能源汽车有三大制约因素需要解决:一是IGBT/MOS、SiC等车规功率半导体的配套能力是否能跟上产业发展;二是锂矿供给能力是否能跟上产业发展;三是充电桩、配电网等能否跟上产业发展;尽管我们对市场过度乐观的新能源车销量预期泼了冷水,但是,我们深信电动智能汽车一定是未来十年最精彩的产业方向。相对2022年的电动化,我们更看好2022年的智能化的发展。
小结: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仍将继续提升,但随着成本上涨,仅依靠需求端继续带动短期销量持续超预期预计较难,电动智能化等新的技术方向在供给端创造的新需求有望超预期。此外,整车与上游资源端存在一定泡沫,今年也面临盈利兑现问题,新能源汽车板块料将出现分化,围绕着各环节的核心龙头企业是中期重要的配置方向。
七、如何看待2022年半导体行业投资机会?
蔡嵩松(诺安基金):四季度市场对行业景气度的担忧拖累了芯片板块的走势。但是从产业上看,一方面,芯片行业缺货涨价可能会更加紧张,目前某些品类的芯片交期已经达到了自2017年的峰值,并且还在不断延长;另一方面,自主关键技术即将突破。这两者一个是行业景气度继续加速,另外一个是替代的大幕拉开,2022年产业面临的是两者叠加的最强逻辑。但是现在股价却在低位徘徊,甚至由于某些因素扰动继续向下,目前状况又出现了今年一季度的情况,就是产业和股价的剪刀差越来越大。展望明年,虽然经济增速或有一定程度放缓,虽然企业盈利形势不明朗,但是宏观经济环境“货币、财政、信用”处于宽松的周期,这对资本市场是非常有利的环境。在宏观经济政策边际向好的背景下,我们更多需要关注的是产业本身,而出现分歧的时候正是需要重视和布局的时刻。
李晓星(银华基金):我国在信息技术发展中尚有较多高附加值但亟待解决的卡脖子环节,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国产替代迎来历史机遇,我们努力挖掘各细分领域龙头从1到N的投资机会。半导体2021年的主线是全球缺货涨价,2022年主线将切换到创新周期和国产替代,个股表现将分化。细分方向上,我们看好车用半导体和设备材料国产化。其中,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已进入加速阶段,将带动半导体单车用量提升,而供给端验证门槛高,车用半导体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维持高景气度。而国内晶圆厂的快速扩产会带动上游设备、材料国产化,相较于景气度二阶导属性的半导体设备,从投资角度上我们更看好耗材属性的半导体材料,以及国产化率低、有望实现非线性增长的设备零部件。
杨锐文(景顺长城):市场依然停留在把半导体视为炒景气度的方向,但是,我们依然需要强调这次半导体的机会不是一次性机会,而是长期的机会。这次半导体不仅仅是缺芯带来的量价齐升,更重要的意义是中国半导体企业走向高端化的进程在加速。2021年是半导体价格普涨的年份,分不出什么是alpha,什么是beta。2022年将清晰可以看到哪些公司实现了产品和领域的突破,哪些公司只是缺芯涨价带来的鸡犬升天。半导体产业的景气度肯定走向分化。由于手机、笔记本和电视等消费电子需求低迷,台积电过去的投资主要集中于先进制程,然而,先进制程主要应用在手机、笔记本等消费电子上,因此,先进制程芯片以及存储类芯片可能会率先出现过剩的状态。由于过去成熟制程的产能的投资偏少,需求则受新能源汽车等影响超预期增长,预计2022年产能供给释放依然是有限的,产能依旧维持紧缺。因此,成熟制程的投资机会将会优于先进制程。但是,无论成熟制程还是先进制程,更重要的是寻找产品和领域突破的公司,这才是持续增长的长期动力。我们半导体的投资依然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产能依然为王,景气度分化,长期看好功率半导体和汽车半导体。2、技术壁垒与产品特性是芯片设计公司的选择关键。3、随着国内晶圆厂大规模投建,中国的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公司将会面临历史性的机遇。
小结:供需矛盾下缺芯涨价的问题短期内预计仍将存在,今年半导体产业景气度将继续提升。从中长期看,关键技术创新与国产替代才是主要驱动逻辑,景气度将出现分化。当前产业与股价剪刀差较大,但也成为值得重视和布局的时刻。功率半导体、车用半导体与设备与材料国产化是较为一致看好的方向。
八、如何看待2022年消费行业投资机会?
胡昕炜(汇添富基金):我们持续看好中国消费行业的投资机会。我们始终坚信,中国内需市场广阔,消费潜力巨大,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消费行业有望持续保持稳健增长,这是中国最为确定的投资机会之一。同时,中国处在一轮巨大的消费结构升级浪潮中,这个浪潮仍将持续很多年。2021年第四季度,国内消费继续保持着稳健增长。尽管受到部分地区疫情偶发的影响,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略有波动,但消费结构升级、行业份额向优质龙头公司集中的趋势仍然非常明显。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疫情管控对居民消费的短期影响仍可能持续,但我们相信,当前的国内消费就如同被压制的弹簧,当疫情影响未来逐步消退后,中国消费增长的潜力将得到充分释放。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企业中长期的竞争力以及中长期创造股东回报的能力。
韩威俊(交银施罗德):展望2022年一季度,我们对整体消费行业从中性调整为乐观:(1)疫情常态化以后,整体疫情扰动效应减弱,消费活力开始恢复;(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后,稳经济促消费作为明年的常态化政策导向,后续有望通过政策引导带动居民名义收入的增加以及中低线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提升;(3)经历了2021年,消费整体估值水平与全市场估值水平相比较而言已基本回到了合理水平,估值向下的风险较小。持仓布局上,我们可能在一季度适度往明年看好的方向以及品种上做一些调整。(1)寻找2022年业绩确定性较强的消费白马作为全年底仓配置;(2)寻找提价后,在2022年第二、第三季度业绩能有弹性的品种作为组合的补充;(3)寻找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能够适应渠道变迁(包括供应链管理、部分大B端终端扩张、线下资源重构以及国潮趋势)的公司。
曾鹏(博时基金):我们认为消费系统性机会在下半年会好于上半年,从细分领域我们重点看好三类机会,第一,看好生猪养殖板块周期反转的投资机会,以及转基因推广带来的种业扩容和种子周期反转的机会;第二,消费领域寻找顺周期领域的机会,如地产链条中开工端的投资机会(因竣工端下半年起业绩承压),这其中我们选择了白电和建材龙头,白电龙头去年收入利润两头承压,22年原材料压力有所缓解利润率有望修复,且地产链压力释放估值有望修复,而建材领域的一些龙头企业前期已经充分反应了房地产下行带来的压力,22年又可以明显受益于稳增长措施的发力,业绩、报表、估值都有望修复;第三,必须消费品有望实现困境反转,排序上优于可选消费品,优先选择地位巩固可以顺利传导涨价且估值合理的细分赛道龙头。在本基金中,我们也有所配置科技板块,我们认为,消费电子龙头企业在22年有较好的投资机会,watch功能的不断改进提升、VR/AR的快速发展对消费电子来说是重要的产品创新周期,消费电子中的龙头企业很有可能看到估值和业绩双升的局面。
郭睿(中欧基金):我们对消费及相关产业链公司进行了梳理,将可能具备投资机会的标的划分为以下五类资产:1)未来业绩高速增长:减振降噪、生活类小电器、集成灶,潮玩、物业服务,电子烟,医美化妆品等。其中物业服务短期受到地产行业出清和政策影响会对基本面带来一定扰动,我们看好其关联地产公司有望在本轮供给侧出清中受益且具备提供多元化附加服务的物业公司;电子烟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地,行业将进入规范有序发展期,电子烟产品对二手烟的减害能够有效解决消费者痛点;医美化妆品虽然依旧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可能呈现逐步放缓趋势,需要对估值进行严格把控。2)抗通胀:农业,食品和生鲜超市。农业中养猪板块我们认为猪价仍处于探底和磨底的过程中,且本轮猪周期价格高点很难达到上一轮的水平;转基因种子需要跟踪政策的推进进行择时;食品类公司大多进行提价来转移成本的上涨,需要跟踪销量的变化,部分公司可能出现因提价导致销量下滑的风险;生鲜超市受益于产品价格降幅放缓、食品公司提价以及疫情扰动边际减弱等,具备较强业绩弹性。3)成本下降:主要集中在家电和轻工,如果能够叠加产品销量增长,则利润弹性会更为显著。4)疫情受损行业:旅游酒店,餐饮,电影,机场航空,线下渠道等。需要复盘疫情期间哪些公司在做难而正确的事情,而x不仅仅是疫情消失后的利润率复苏。5)VRAR及元宇宙产业链:硬件产品,软件内容,数字化,数据安全等。我们认为硬件产品和数字化及数据安全是基础。
梁跃军(朱雀基金):我们在农林牧渔、品牌消费、物流供应链等领域也有所关注。农林牧渔行业我们看重的是传统行业深度变革过程中,科技赋能带来的效率提升以及农牧企业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品牌消费我们看重的是龙头公司在品牌、产品、渠道构建坚实壁垒后的中长期成长空间。物流供应链我们看重的是十万亿级别的行业空间以及高质量高效率现代物流资源的稀缺性。后期我们也会继续关注一些受益于CPI向上和消费复苏的相关行业。
小结:疫情管控对居民消费的短期影响预计仍将持续,而消费结构升级、行业份额向优质龙头公司集中的趋势较为明显。随着疫情扰动效应减弱、政策引导下居民收入增加和边际消费倾向提升,以及消费行业当前估值已处于合理水平,今年有望迎来投资机会。其中,生猪养殖以及种业、地产链上的白电和建材、新兴消费以及餐饮旅游和机场航空等疫情受损行业是相对看好的方向。
九、如何看待2022年医药行业投资机会?
赵蓓(工银瑞信):医药行业在四季度经历了大幅的调整,主要原因为一方面经过上半年的上涨,估值偏高,另外港股生物医药板块的下跌也引发了市场对创新药的研发热情的担忧,进而也引发了创新药产业链CXO相关个股的调整;同时疫情的散发也拖累了医疗服务和消费医疗的景气度。我们前期减持了部分估值偏高的CXO二线个股,增持了一些低估值成长稳健的个股,经过这一轮调整,我们认为港股生物医药板块已进入估值相对合理阶段,一级市场投融资热度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未来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或仍会维持在较高增长状态,从估值性价比的角度目前已进入有吸引力的阶段,我们仍战略性看好这一方向。
郑磊(汇添富基金):四季度医药板块震荡为主,行业政策变化比较大。我们沿着几条长期相对确定的主线,精选优质个股布局。1)CXO:依旧是医药行业景气度最高的细分领域之一,全球研发外包产能往中国转移,国内biotech创新药研发大潮刚刚开始,新冠小分子药的研发凸显小分子生产外包行业全球竞争力。2)医疗服务:长期来看,最有望积累护城河,壁垒最高的细分领域。但对公司管理层经营管理能力要求也极高。医保局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引导行业回归本质,服务公司也会出现分化,精选核心竞争力强的公司布局。3)医疗消费品:医疗的壁垒,消费的需求,价格自主,空间巨大。4)中药:医保局年底出台的中药指导政策,或许代表监管导线的边际改变。
李晓星(银华基金):2021年医药板块跌宕起伏,核心资产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获得我们期望的收益率,然而全年医药板块还是有30%以上的个股涨幅超过20%。CRO/CDMO、医美、上游装备耗材、中药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兼容并包、百花齐放。我们抓住了一些机会,也错失了很多机会。我们坚信医药还会是长牛行业,只是我们需要更辛苦、更勤奋的去挖掘标的,寻找未被认知的机会。展望2022年,我们会在CRO/CDMO板块中优中选优;继续持有政策环境友好、业绩增长稳健的医疗器械和研发实力强劲、业绩持续兑现的疫苗龙头;逐步买入业绩有望在疫情后恢复的消费医疗;并择机配置低估值、基本面改善明显的其他优质标的。
吴兴武(广发基金):2021年四季度,医药行业发生一定程度的波动,几个重要子行业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其中,医疗服务板块主要受产品集采、DRG/DIP等政策影响,创新药和CXO板块则主要因美国对中国医药行业不友好的政策预期。内忧外患下,投资者阶段性选择“用脚投票”。但我们认为,上述几大行业的长期发展逻辑并未产生根本性变化。医疗服务板块的估值已经得到明显消化,而创新药本身就是高风险高收益的商业模式,CXO行业的订单景气度仍然会持续高企。
焦巍(银华基金):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必须面对现实,那就是很多商业模式的盈利确定性甚至存在性面临着阶段性的存疑。在率先走出疫情后的经济下降期后,可以看到,政策的着眼点更多地指向了解决中等收入发展陷阱、双碳、共同富裕等长期经济结构问题。而在这一调整过程中,海外上市的互联网、教育公司,国内的医疗服务公司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宏观背景的制约。同时,在有限的资源支持下,凯恩斯式的扶持政策也产生了挤出效应,一批传统的消费和医药公司面临着支出不足和市场偏好的双重影响。作为A股的投资者,必须接受这一现实并对部分受到政策冲击的商业模式进行过滤和调整。我们倾向于认为偏向公众服务的部分行业,包括医疗服务在内,其定价机制确实将面临这一挑战的长期存在。短期而言,在渡过了疫情带来的红利期后,医保开支的预算和集采成为创新药的估值下杀点,也是我们组合的重点拖累。这是医药投资必须面临的现实,但我们认为这种影响更多存在于阶段性和情绪性,并不是创新药长期价值的否定。在经历了消费和医药行业的两年上涨和五年占优后,不可否认估值阶段性的偏离了中枢。在这一背景下,边际变化和对政策的判断成为主导市场风格的重要因子。消费行业传统上离政策比较远,医药估值体系则受到细分行业政策的重大影响。这两个行业在市场有重大新的方向和边际变化时往往表现欠佳,而需要长期内生增长来证明自己的格局和业绩。这一情况不排除在2022年还将演绎。
小结:医药板块的震荡调整主要受前期涨幅较高、估值偏贵,集采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政策以及港股医药生物板块下跌等因素共同影响,但产业长期发展逻辑并未产生根本性变化。从细分领域看,当前CXO景气度仍高,医疗服务估值也已降至低位,政策对于医药板块的影响更多是外生性和情绪性的,虽然这一影响2022年或将继续演绎,但从中长期看,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之下,板块自身内生性增长带来的投资机会仍然较大。
十、如何看待2022年港股投资机会?
李耀柱(广发基金):本季度港股市场表现方面,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房企信用违约风险暴露、互联网龙头财报表现不佳和中概股监管要求新变化等多重利空影响下,港股指数均大幅下跌,并创出历史新低,其中恒生国企指数跌破2020年3月疫情时期的低点,医疗保健、房地产等行业跌幅较大。展望后市,从战略角度来看,港股市场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桥梁,我们相信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会是未来一段时间非常重要的趋势,所以我们对港股市场仍然充满信心,一方面是因为好的上市企业迎来了极具吸引力的估值水平,另一方面,企业预期能在2022年得到明显的盈利改善。从中长期角度看,我们认为经历了过去一年的下跌,当前是非常好的介入时点,我们对港股的优质成长股保持信心。
陈一峰(安信基金):2021年四季度以及2021年全年港股市场整体表现不佳,优秀公司的股价大多出现下跌,但是从企业价值的角度,我们认为部分优秀港股公司的内在价值并未像股价一样出现大幅贬损,反而在行业政策逆风和基本面不利的环境下,积极调整并提高市占率,布局未来的长期增长。目前港股整体估值都跌到了历史较低区间,部分优秀港股龙头公司跌到了历史极低估值,例如互联网、地产、食品饮料等行业的龙头公司,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展望未来3年比较好的布局时点,我们继续保持了一定港股资产的配置比例。
李晓星(银华基金):年初时候的百万雄狮过香江、南下抢夺定价权的豪言壮语犹言在耳,到了年末,大部分投资者已经进入了谈港股色变的状态。因为资金属性和交易环境的不同,港股市场相对于A股市场的折价会长期存在,短时间内期许A/H差价的迅速抹平都是不现实的。抛开一直存在的差价不谈,只看现在港股的估值水平,相对于港股自身的历史水平也降到了低点,当下也不应该是再拿着放大镜找缺点的时候,我们对于港股明年提供一个合理的收益预期是有信心的。
余广(景顺长城):港股市场方面,2021年表现显著弱于A股,原因在于科技板块政策监管趋严、中国澳门博彩政策风险、房地产开发商的违约诱发房地产板块出现进一步抛售、美国11月Taper的担忧。展望2022年,预计从全年的维度港股市场将会企稳回升,主要得益于:1)中美关系有所缓和,美国贸易代表宣布美国计划重启关税豁免程序;2)互联网监管政策基本见底;3)大宗商品价格预计全年维度会边际回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滞胀的担忧。我们认为,由于当前市场估值水平已经较低,反映了绝大多数悲观预期,任何正向的催化剂都有可能带来一定预期差。中国货币政策逐步放松也可能利好优质港股成长标的。港股市场配置价值显现,特别是对于已经跌至历史估值区间底部的龙头标的投资机会。
丘栋荣(中庚基金):重点关注港股中的大盘价值股和部分互联网股。看好的原因有三点:(1)港股的价值股基本上都是龙头企业或者央企,这些资产质量非常高、最能承受基本面压力,因此风险较小。比如电信运营商、地产、银行、保险、能源、煤炭的龙头公司,都是中国经济体中最好的、最中坚的力量。港股的互联网股业务是深深嵌入中国经济中的,格局清晰但其核心业务壁垒仍较为坚实。(2)价格较低或价格出清彻底。港股的价值股对应的在A股中的价值股很便宜,但是在港股更便宜,同时对应的分红收益率保持着非常高的水平。港股的互联网股承受各种压力聚集,估值降至低估水平;(3)交易上风险释放较为充分,交易并不拥挤。随着基本面、监管层面和流动性压力的逐步缓释,港股值得关注。
小结:目前港股市场整体估值已跌至历史较低区间,部分互联网、地产、食品饮料等行业的港股龙头公司估值已降至历史极低,但企业的内在价值并未像股价一样出现大幅贬损,资产质量仍高。当前港股的估值水平对于悲观预期的反映已更为充分,企业盈利也预期得到改善,有望成为中长期较好的布局时点。
集虎卡,开鸿运!最高拆522元惊喜福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