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股票网 - 股票资讯综合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上银基金一周早知道|抽水蓄能还是锂电储能?储能行业将走向何方?

时间:2021-08-23 18:23:40 | 来源:财经自媒体

主讲人

黄璜

上银基金权益投研部高级研究员,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专业,擅长用辩证思考方式对事物进行深入挖掘,抓住投资逻辑的核心矛盾,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家电、零售、化工等行业,于2019年3月加入上银基金。

01

上周市场:普跌行情下,把握乐观修正机会

上周市场波动仍较大,指数也回调了比较多。上周上证指数跌幅近3%,创业板指跌幅近5%。此次回调与前两周不同之处在于——之前价值板块与成长板块呈现出“跷跷板”效应,二者往往在同一日内一个涨、另一个跌;而这次更多是普跌,除券商板块,其他板块的表现都不太好。市场下跌的原因,除了市场较为担心一些行业可能出现潜在政策压力外,还可能跟7月工业、服务业、消费、投资、房地产、出口等六大口径数据增速不同程度放缓有关。比如,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速为3.6%,低于6月的4.9%,说明消费端整体偏弱,因此盈利端对市场的支撑也在弱化。

券商板块上周表现较好的原因有两点:短期逻辑是目前成交额已经连续第23个交易日破万亿,持续时间仅次于2015年,而券商主要的收入来源仍然是手续费,所以成交额高,券商短期有“催化”。长期逻辑是财富管理转型,以前券商收入主要靠手续费,现在券商也想全面向财富管理转型。但这一点短期无法验证,业绩也难兑现。

市场处于高波动期的本质没有变。当前市场成交热度仍在,在市场人气较高的背景下,大概率不会有大幅向下的风险,反而存在悲观向乐观修正的机会。目前万得全A估值处于上市以来38%左右的分位,市场整体估值依然有吸引力,不存在系统性风险。从长期来看,我们需要关心未来核心逻辑如何演变。国家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强调“跨周期调节”的重要性,经济如果继续走弱,政策必然会“托底”发力,因此我们认为不宜对经济过于悲观,反而可以积极把握后续市场对经济增长预期乐观修正的机会。

02

上周关注:储能行业将走向何方?

最近,新能源板块的储能这一细分赛道备受关注,为什么储能行业突然火起来了?众所周知,为实现“碳中和”等目标,我国目前大力推动发展以光伏、风能为首的新能源发电项目,未来几年的新增装机量增速很快,但这些发电方式天然受自然环境影响,呈现出随机性和波动性,正如我们平时用电在时间分布上也会呈现较大波动性,如果储能技术没跟上会造成产生很大浪费。因此,储能行业在未来几年有极大概率成为增速较快的高成长赛道。今年7月份,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GW以上,相比目前,大约还有10倍的成长空间。那么储能行业的具体发展趋势如何呢?

首先,未来储能的新增装机从技术路径角度会更偏向于电化学储能。目前储能的技术路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机械储能,另一种是电化学储能。其中,机械储能以抽水蓄能为主,也就是在电力过剩时利用过剩的电力将水从下池水库抽到上池水库转化为重力势能储存,在电力负荷高峰或需要发电的时候再放水发电,将重力势能重新转换为电能。抽水蓄能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储能形式,占我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的90%。因为它技术成熟,建设成本相对较低,转换效率也有约70%至80%。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建设周期很长,要3至5年,并且它对选址环境、地形条件及水文环境要求较高。因此,虽然目前在我国抽水蓄能占绝对主导地位,但一定不会是未来的主流储能技术。从最新趋势可以看出,2020年国内储能新增装机中,锂电池储能占比达48%,已接近一半。从全球范围来看,占比更高,达到72%。也就是说,目前储能新增装机已经呈现机械储能向电化学储能转变的趋势。电化学储能的原理就是电池的充放电,目前主要以锂电池和铅酸电池为主。其中锂电池储能拥有更高的能量密度,转换效率超90%,产业链配套更加成熟,相较于其他电化学储能在技术、成本上更具优势。此前也提到,钠离子电池由于理论上成本可以做到更低,未来在储能领域上也有望替代锂电池。但不管是钠离子电池还是锂离子电池,都属于电化学储能。

其次,储能商业化、规模化的拐点越来越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储能的商业模式、收益来源是什么。从用户侧来说,即通过电价的峰谷价差进行套利。电价便宜时多储存一点,电价贵时再用。能否盈利关键在于两个核心问题。第一,峰谷价差能做到多大,显然价差越大对储能的吸引力也越大。第二,储能的成本能做到多低,这一价差的套利最终能否覆盖设备成本。目前我国对第一个问题比较重视,电价调控涉及民生大事,因此对于不同场景,政策都不一样。以电流通环节为例,国家针对发电侧,会根据弃风弃光消纳情况提供额外补偿;针对电网侧,会对调峰调频进行补偿;针对用户侧,就是前面提到的扩大峰谷价差。补贴是暂时的,要真正实现市场化、商业化就一定需要把设备成本再降下来。电化学储能系统主要由电池组、储能变流器(PCS)、电池管理系统(BMS)等组成,其中储能电池成本占比近 60%,而磷酸铁锂电池以其低成本和高安全性成为储能电池首选。当然未来钠离子电池也有希望。因此,随着储能收益来源的增加以及设备成本的下降,储能商业化、规模化的拐点离我们也就越来越近。

两种储能方式分析下来各有利弊。抽水蓄能虽成本较低,但受制于地形。电化学储能虽然更方便,但成本贵很多。但哪一个是主要矛盾呢?不同阶段不一样。总体来讲,受制于地形这一缺点难以改变,而成本是“活”的,我们能够找到降低成本的方法,因此,未来的大趋势一定是电化学储能大于抽水蓄能,储能逐渐走向商业化,并且目前已经接近拐点了。因此,寻找这个潜在的拐点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投资方向,所以投资要从辩证的角度去思考利弊,然后再抓住主要矛盾。

03

每周一图:下一个风口?掘金生物质背后新动能

今天分享的这张图是去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结论,结论是到2020 年,全球累积的人造物质质量首次超过天然物质总量。怎么去理解?从图上看,纵坐标衡量的是质量的大小(单位:万亿吨),横坐标代表时间,时间跨度从1900年至2020年。显而易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造物质的质量在不断地增加。同时,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人造物质的增速突然提高了,也就是说图中的曲线开始越来越陡峭,然后在2020年碰到了上面绿色这根线,也就是代表生物质质量的这根线。我们可以看到,生物质质量这么多年来总体比较平稳,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从结构来看,人造物质中包含混凝土和骨料在内的基建质量占大头,加起来达11000亿吨。塑料虽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得很多,但累积的质量也就只有80亿吨,在图中几乎看不到。而生物质主要是植物和动物,植物质量有9000亿吨,动物质量是40亿吨。如果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继续下去,到2040年,人造物质质量将超过30000亿吨,约为自然物质的3倍。但问题是,相比自然物质,许多人造物质会不断堆积,难以进入生物循环。人类不断将近地表地质沉积物转化为对社会有用的产品,这会对自然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以及气候和地球循环产生影响,这样的发展一定是不可持续的。

这张图反映了未来非常重要的一个行业核心投资逻辑——合成生物学,简单来说,合成生物学是以生物质为原料进行合成,来生产目前被大家熟知的各类化学品。也就是说它是从生物质到生物质,绿色环保且可以良性循环,未来潜在空间可以替代目前市场上70%的化学品,成本也比从化石能源出发去合成还更低。因此,合成生物学未来是一个必须要重视的赛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材料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人购买基金时应详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充分考虑自身状况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本公司作为基金管理人承诺恪尽职守、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产品存在收益波动风险,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管理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