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王砚丹
上周,净化资本市场生态成为关键词。先是上周二(7月6日)中办、国办公布《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这是我国资本市场历史上第一次两办联合发布的专门性文件,规格之高、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上周五(7月9日),证监会发布2021年第17号文件《关于注册制下督促证券公司从事投行业务归位尽责的指导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同时制定了《期货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外,还以新闻稿形式发文,表示将严厉打击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证券违法活动,并透露2020年以来光是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累计罚没金额就已经超过50亿元。连发三文,可谓是对中办、国办文件的火速落地执行。
但笔者思考的是,近年来,证监会关于“零容忍”、严打的表态几乎天天说,新证券法也已实施一年多,为何还有许多违法者明知故犯,或者打擦边球?思之再三,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在巨大利益诱惑面前忘记初心,心存侥幸。康美药业的马兴田曾经是全国劳动模范、中国杰出企业家,研究出许多国家级新药,为人民健康带来福音。但在东窗事发后,被证监会查出“有预谋、有组织,长期、系统实施财务欺诈行为,践踏法治,对市场和投资者毫无敬畏之心,严重破坏资本市场健康生态”。
第二,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资本市场30年,现在的上市公司中仍有不少属于家族企业。在发展初期,家族式经营团结力量大,但当走向资本市场,成为公众公司,要想真正行稳致远,需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行内部治理改革。并非说家族企业一定会出现重大问题,但没有建立与上市公司地位相匹配的治理制度容易埋下隐患。这应该是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微观组成部分,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除了制度要求外,还需要所有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股东和管理层自觉自愿。
第三,作为连接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桥梁的中介机构,证券公司需要承担更多责任。但在激烈的投行、托管等竞争中,仍有一些证券公司未能以风险管控为第一要务。如证监会在发布第17号文件时指出,一些证券公司尚未真正具备与注册制相匹配的理念、组织和能力,还在“穿新鞋走老路”,项目遴选不审慎,核查把关不严格,内部控制不完善,“带病申报”“一查就撤”等问题较为突出,影响上市公司质量和行业形象。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资本市场被寄予极高的期望,建立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是顶层设计者的总目标;实际上也是所有实体经营者、投资者的期待。而从一些迹象来看,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生态正在形成。
如中办、国办发文中明确表示要“加大场外配资监测力度,坚决打击规模化、体系化的场外配资活动”。在过去,有关严查资金来源的表态多次影响过市场,如2015年年中杠杆上的牛市戛然而止,与清理杠杆资金、规范配资行为有密切关系。但上周中办、国办发文后,市场表现平稳,从一个侧面说明目前进入市场的资金较过去更为规范、经得起穿透式核查。
而为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资本市场,身为投资者也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自觉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资本市场是金钱和人性的博弈,但在中国,它是“人民性”的,每个人都应为它的建设贡献一己之力。
牛市来了?如何快速上车,金牌投顾服务免费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