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人口流动密码:未来城市群“多点开花”,中部看河南,西部则在于网红经济
“离开”是永恒的命题。人口迁移和流动不仅是一个人口变迁的现象,也是一个衡量历史、社会和经济变迁的重要指标。
最新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这一数字同样较为瞩目。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达到了3.76亿,比10年前大幅度的增长了69.73%。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89%,较2010年的49.68%提升14.21个百分点。而在流动人口中,离乡别井的人里面,三分之二的人选择省内。
与2010年普查数据相比,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这两升两降之中,隐含了什么样的趋势?
从人口萎缩的数据来看,2010年-2020年,中国人口萎缩省份是甘肃、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回溯2000年-2010年,中国只有4个人口萎缩的省份,分别是贵州、重庆、四川、湖北。这样的变化中,代表了南北差异哪些新动态?
5月14日,时代财经从区域经济、人口流动、城镇化的角度,采访了民生银行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应习文。
应习文指出,中部地区人口比重虽然是下滑,但绝对数值还是上升的。这一比重下滑主要是中部的南方地区受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虹吸效应影响。而且2010年-2020年,南北差异特征加强了,东西差异的特征减弱,因此北方人口流出的更明显。
未来“孔雀东南飞”现象以及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会进一步加剧?应习文对时代财经总结,未来十年,大的区域格局将继续呈现分化,强者恒强。“就像第一梯队的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的吸引力会更大。第二梯队的西南、湖北等长江经济带,河南郑州、京津冀城市群,其吸引力跟粤港澳和长三角相比弱一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内部格局更加趋于平衡。应习文说,上海到了反哺周边的发展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较长三角要稍微晚一点,处于虹吸阶段和反哺阶段之间。
“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有一定的压力,自然要开始往外扩,由城市圈、城市群,大都市圈、城市圈,再到城市群发展。而这也是为何离乡别井的人里面,三分之二的人选择省内流动。”
关于人口流动的趋势,应习文称,中国流动人口应该是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人来了之后落户,不再是自由流动人口。”
他建议,重点流入城市的土地供应要有所保障。如果土地供应跟不上,可能房价就稳不住。“对于地产来说,可能没有前几年的销售量那么大,但地产相关的,比如长租公寓、商业地产、餐饮、养老、医疗还是有很大空间的,未来内需的主要挖掘点就是户籍人口的上升。”
民生银行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应习文
中部地区人口比重下滑,受长三角、粤港澳虹吸效应
时代财经: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人口分布方面,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与2010年普查数据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 1.20 个百分点。请问怎么看待中部地区人口占比的下降,以及西部地区人口占比的上升?
应习文:从人口占比看,中部地区是有下降的,但仔细查看人口总量发现还是增长的,这与东北地区的情况还不一样。东北人口是绝对数量在下降,总人口占比也在下降。
中部省份主要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这几个省份位于南部还是北部的情况也是不太一样的。
中部的南方地区,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得不错,但人口增长不如预期的好,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中部的南方地区,离国家级战略的区域中心距离比较近,受到虹吸效应比较大,即中部省份人口的变化,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经济的脱颖而出相关。
较为典型的是安徽,安徽人口是增长的。但受到长三角地区的吸引较大,安徽近十年大概增长146万人,跟同样是长三角的浙江、江苏相比就差很多。浙江10年增长了1000多万,平均每年要增长超100万,一年就是安徽10年的增长量。
另外,像同样位于中部南方地区的湖南、湖北也是相同的原因。湖南同时受到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的吸引,湖北则南下的人口较多,地处长江沿线,往成渝方向流动的人口也较多,所以湖南、湖北这十年来增长得较慢,不到100万人口。此外,湖北也可能受去年疫情的影响,比湖南增长得更少。
至于中部北方地区主是河南、山西,因为当地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以能源产业为主,而且是周期性行业。2000年到2010年,特别2003年之后,当时煤价上升、煤矿盈利,山西人口是增长的。最近十年,尤其2013年之后,经济转型加快,能源、化工、重化能源产业受到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山西人口随着产业流失。
时代财经:所以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这一趋势还会加强?
应习文:是会有影响,像河北,近年来增长不多的主要原因就是,2015年后当地抓环保,去产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钢、水泥等产业影响比较大。而与山西、河北相邻的中部省份河南省,近十年发展还不错。
中部地区大部分的人口增长都在河南,近十年增长了500万人。近几年,省会郑州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河南本身离几个重点区域的相对远一点,不管离京津冀、还是长三角、成渝都有一段距离,受到虹吸效应相对少一点。而且中原城市群对周边的吸引力还比较大,郑州吸引了山东西部、山西东部、河北南部的人口。
中部地区十年来人口只增长了700多万,河南省就占了500多万。当然,这跟东部无法比,东部近十年增长5000多万,广东就增长2000多万。
南北差异特征加强,东西差异的特征减弱
时代财经:怎么看西部近十年人口占比上升的情况?从人口萎缩的数据来看,2010年-2020年,中国人口萎缩省份是甘肃、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十年间分别减少55万人、65万人、79万人、115万人、337万人、646万人。回溯2000年-2010年,中国只有4个人口萎缩的省份,多为西部省份,分别是贵州、重庆、四川、湖北,分别减少了49万人、166万人、193万人、227万人。
应习文:成渝在近十年经济增比较快。曾有一个阶段重庆是除了西藏外,GDP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明星城市。近年来,贵州、云南、广西经济转型比较快,比如贵州发展大数据,提供了很多新兴产业的就业岗位。
西部地区的人口增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的网红经济发展较快。例如,成都因赵雷的《成都》在年轻人中走红、重庆被封为“魔幻城市”,贵阳也有很多网红打卡点。西安这两年发展得比较好,也是在抖音走红的。西部这两年为了增强吸引力,把文化和旅游资源联系起来,发扬城市吸引力,打造城市名片。
还有近十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青海、新疆的人口增长也很快,一方面受网红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人口结构比较年轻,老龄人口占比较小,生育率也高。
时代财经:从上述人口萎缩的省份的统计,能否这样认为,2000年-2010年,主要是西部地区的务工者到东部打工;而近10年,东北三个省份,中部省份山西,西部省份内蒙、甘肃的人口流出,则反映出东北以及部分中西部省份人们也到东南沿海去?
应习文:2000年到2010年有两个特点:一是南方市场化、资源配置的动力比北方强,那十年南方的流动人口比北方明显。南方人口主要是沿长江流动,因此四川、贵州、重庆的人口是下降的。贵州当时还没崛起,是穷苦山区,人口往东流动。二是,当时北方能源、重化工比较景气,没有出现后10年内蒙、甘肃人口流出的特征。
2010年-2020年,南北差异特征加强,东西差异的特征减弱,北方人口流出的更明显。东三省、甘肃、内蒙人口萎缩,部分南方城市打起了“抢人大战”,降低户籍门槛。人口一旦流动起来,北方很多人才就被南方抢走。
大区域发展继续分化,区域内部趋于平衡
时代财经:过去这十年,“孔雀东南飞”现象进一步加剧,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如此看来,未来“孔雀东南飞”现象以及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会进一步加剧?
应习文:未来大的格局上面主要是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大的区域格局确实呈现分化,强者恒强。就像第一梯队的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的吸引力会更大。第二梯队的西南、湖北等长江经济带,河南郑州、京津冀城市群,其吸引力跟粤港澳和长三角相比弱一点。
第二个特点是,区域内部格局更加趋于平衡。上海到了反哺周边的发展阶段,长三角内部的浙江、江苏吸引从上海流出的人才。另外像杭州、苏州这两个城市也发展得相当不错。
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较长三角要稍微晚一点,处于虹吸阶段和反哺阶段之间。深圳这两年已经开始有“反哺”现象,由于房价高,人们慢慢往中山、东莞、惠州、肇庆、江门等流动。
成渝地区的发展,之前称之为相悖发展,现在要相向发展,填补中间的空心区,区域内部会更加平衡。
因为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有一定的压力,自然要开始往外扩,开始由城市圈、城市群,大都市圈、城市圈,再到城市群发展。
时代财经:人口普查数据还进一步显示,在城镇化率提高和流动人口增加的同时,流向城镇的流动人口比重仍在提高、流向城镇化率较高地区的流动人口比重仍比较高、省内流动人口增长更快。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37153 人,省内流动人口为 250979606 人。这意味着,离乡别井的人里面,三分之二的人选择省内。你如何看待“省内流动人口增长更快”的趋势?与近十年来,省会城市发展水平大大提高相关吗?
应习文:这体现近年来区域经济的特点。原来是单点化,像是北上广深单点发展,这一阶段跨省的人比较多。随着几个一线城市的发展进入瓶颈,开始出现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开始发挥作用。像郑州、西安、成都、武汉,这几个都是比较明显的吸引省内的人口。
未来城市群的发展,开始转向多点开花,区域中心城市发挥区域的吸引作用比较大,所以省内的流动人口开始上升。按此逻辑,未来省内人口流动的趋势可能是还会继续上升。
时代财经:东北地区的状况让外界尤为忧心。男青年纷纷出走,女多男少,少子化、老龄化严重。东北的困境能怎么破解呢?此前曾有传东北地区可通过调研论证率先试点全面放开生育,这一政策能否解东北困境?
应习文:东北的发展困境有历史上的原因。在清朝以前,东北是关外,人口不多,跟同纬度地区相比,算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历史上有个“闯关东”的事情,抗日战争期,东北是日占区,日本把很多重工业基础放在东北,解放之后东北已经是全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方。解放后,东北又开发了大庆油田,被视为“共和国长子”,人口一直都是比较多。
但是按照地理分布、自然环境来说,东北可能不应该有这么多人,这也成为现在东北人口下降的原因。
另外还有一些历史遗留原因。东北除了辽宁外没有出海口,贸易基本上都是跟俄罗斯往来。当然除此以外,还有体制、机制,不够市场化等问题。
至于放开生育能不能缓解困境,我觉得放开生育是缓解困境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放开肯定是必要的,但还需要很多其他措施,比如降低教育的养育成本、改善生育龄妇女的就业生育歧视。
人口流动趋势将先升后降
时代财经: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达到了3.76亿,比10年前大幅度的增长了69.73%。你怎么看这一数据?
应习文:这个数据增长很快,主要有几个方面原因,第一是统计手段更加科学,对流动人口的界定更加充分。第二,与十年前相比,我国支持人口流动的物理要素更强,交通更加发达,高铁、航空的成本下降,高速公路网更完备,加强了人的流动。第三就是制度因素,市场配置要素的能力大大增强,很多地方户籍政策放开,鼓励人的自由流动。
未来随着户籍制度改革之后,希望看到流动人口开始下降,就是说人流动之后,是可以留在当地、落户在当地。因为落户之后,就不算是流动人口了。中国流动人口应该是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
时代财经:面对人口跨地区流动的长期趋势,请问相关部门以及人口流入大省的政府(例如广东、浙江),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准备?
应习文:对于相关政府部门,未来的一个重点就是人的城市化。最重要的是,人来了之后能落户,不再是自由流动人口。随着落户,医疗、教育、就业等应该得到保障与改善。
国家财政上要增加对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在教育方面要推进更加公平、更加普惠的教育;金融方面,要发展普惠金融;一些重点流入城市的土地供应要有所保障。如果土地供应跟不上,可能房价就稳不住。
人口流入压力比较大的城市,还是要加大土地供应,加大保障房的建设。因为耕地红线18亿亩是全国一盘棋,对于人口流入大的地方就要增加一些指标,可以通过开发城市周边进行保障。
时代财经: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89%,较2010年的49.68%提升14.21个百分点,1亿多人从农村流向城镇。你怎么看待63.89%这一数据?
应习文:较2010年的49.68%提升14.21个百分点,第一说明城镇化速度很快,每年是1.4个百分点,这个数据在全球范围看也是绝无仅有的。第二,城镇化的绝对值还不能算太高,跟发达国家相比,日本城镇化在90%,未来城镇化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但从中国特定的国情出发,中国本身是一个农业为本的国家,土地是社会的根基,而土地是分配到家庭的,不是大农场制度。从工作方式和社会稳定来看,并不会出现像拉美地区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进入城市,变成平民,再形成贫民窟的发展模式。在中国,如果在城市失业了,可以回老家种地,这是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特征。这个特征决定了城镇化可能到不了90%多或者更高,未来空间可能77%、80%。
接下来,城镇化若是按照常住居民的口径统计会放缓,若是按照户籍口径,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与加快落户是相关的。
时代财经:当这一数据发布后,有房产领域的研究机构指出,“房地产人口优势正在集中收缩。”其依据是,从发达国家发展历程来看,我国未来城镇化仍有较大空间,根据“诺瑟姆”曲线,我国当前城镇化仍处在城镇化中期,且处在后半段。你认同吗?
应习文:将来落户越来越多,会促进城市相关内需、消费的拉动;落户之后,教育、医疗、养老、日常家政服务等都会提升。对于地产来说,可能没有前几年的销售量那么大,但地产相关的,比如长租公寓、商业地产、餐饮、养老、医疗还是有很大空间的,未来内需的主要挖掘点就是户籍人口的上升。不见得说“房地产人口优势正在集中收缩”。
时代财经:最近几年,不少社交媒体上都有讨论由于一线城市房价太高,不少人都考虑回家乡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提出,城镇化率还会上升吗?
应习文:乡村振兴本身就是发展县域经济,县城的建设可以提高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有助于发展县域的城镇化。
扫二维码,注册即可领取6.xx%理财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