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裸眼看财经
这是裸眼看财经的第 148 篇文章
1900字 | 全文阅读需14分钟
春节过后,抱团股集体倒下,给拿着年终奖刚刚入市的投资者当头一击。信奉公募基金赚钱效应的他们,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瞬间亏损10%,刚建立的信仰遭遇猛烈冲击。
沪指从3700点很快跌到3300点,白马股一次次尝试反扑,一疏忽就在尾盘“扑通”跳水。昨天,多家基金公司发文让投资者挺住,据说一轮“自购潮”也来了。
简单拉了一下数据,这轮“自购潮”可不能跟2020年春天的那次相提并论。最近这段时间的基金自购,主要是新基金发行有压力,基金公司掏钱凑凑份额罢了。
敢在3700点入场,却在3300点跑了?
这几天,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来路不明的声音,最让大家感觉到恐慌的,自然是市场传出的“权益基金赎回潮”了,尤其是明星基金经理的招牌产品,最近被无情赎回。
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开始传出的消息,说得倒是有鼻子有眼的。我做基金报道也有几年了,真不知道这些消息该从哪里获取,第三方终端没有,打听基金公司他们也不会说。
今天又看到有媒体报道说,采访到的多位业内人士给辟谣了,说是确实有净赎回,但说成“赎回潮”言过其实了。
Emmm,所谓的业内人士那肯定就是基金公司人士了呗,基金公司里面了解每天净申购数据的人,一般是采访不到的,我个人觉得这些业内人士的话可信度不高。
净赎回的到底多不多,这个真说不好,我觉得也别妄加猜测了,还是等基金季报出来看结果吧。即便是有大量赎回,也是部分基民自己的操作,真不能说明什么。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心理,尤其是对春节前后入场的基民来说。在沪指3700点的时候,他们壮着胆子气势汹汹的进来了,但在3300点的时候,带着怀疑灰溜溜地离场了。
是市场情绪在作祟,3700点的时候大家在说股市还要涨,3300点的时候大家在说股市还得跌。如果抛开这些嘈杂的声音,每个人都清楚,3300点和3700点何时更合适入场。
2021年春节后,15只基金产品开启自购
跟“赎回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媒体报道春节后基金公司掀起了一轮“自购潮”,跟投资者站在一起,一起承受市场再度下行的风险,引起挺大的反响。
因为很多投资者都记得,在2020年春节的第一个交易日,沪指受新冠疫情冲击暴跌7%,引起市场极大恐慌。当天晚上,一批基金公司密集发布公告,并真金白银开启自购。
短时间内,基金、券商纷纷拿出真金白银支持资本市场。春节后不久,41家基金公司先后宣布自购,合计金额近26亿元,还有5家券商资管也自购自家产品共5.7亿元。
基金公司的这波操作,也一度被质疑是“接盘”行为,很多投资者并不看好当时的入场时机。其中最受争议的天弘基金,天弘基金自掏腰包5亿元申购旗下基金,居行业榜首。
这些怀疑的声音最终淹没在了时间的尘埃中,众多基金公司在去年春节的这轮自购潮,也在去年年底迎来了丰厚的回报,去年全年,权益基金的平均回报率将近50%。
后来天弘基金也公布了一轮数据,在春节开市后参与自购的这5亿元资金,到去年年底已经有了1.5亿元的回报。很多没拿住基金的投资者,看到这则消息后又遗憾又眼红。
这应该是近年来公募行业规模最大的一轮自购,当然也是最成功的一次。这些自购的资金来自基金公司自有资金、公司全体高管、全体基金经理和投资经理,最聪明的投资者。
为国接盘,必有厚报。在2020年春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在市场极度恐慌情绪中,这批自购资金给了很多投资者勇气,坚定了长期持有的信念。
这一轮自购跟之前不一样
昨天,有媒体发布消息称,“又一轮基金公司自购潮兴起,10家公募基金春节后两周已自购近2亿元”。消息很是振奋人心,但这一轮自购跟2020年的那轮自购很不一样。
不是打击投资者们的信心,也不是唱空A股市场。只是今年和去年的这次“自购潮”来说,性质是不一样的,投资者不要被这样的消息给迷惑了。
首先,这两轮自购的出发点不一样。
2020年春节后的自购,显然是监管层给了窗口指导,才有41家基金公司集体行动,申购的是自己基金公司旗下存量的权益基金;2021年春节后的自购,主要是新基金发行遇冷的压力,基金公司申购的大多是刚发行的新基金。
其次,这两轮自购的规模不一样。
2020年春节后的自购,光是自购主体就有41家基金公司,累计掏出来自购的资金达到了26亿元,出手阔绰;2021年后的这轮自购,是10家基金公司旗下15只基金,总规模2亿元,我个人觉得,这都不应该叫做“潮”。
最后,两轮自购的背景不一样。
2020年春节后第一个交易日,沪指收盘价跌到了2976点,A股主要资产的估值都处在历史地位,具备了抄底的时机;2021年春节后,沪指从3700点跌到3300点,是白马股估值高企后的回调,是正常回调,不是被错杀的风险。
每当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时,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有提示风险的,有无脑看多的,大家还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自己的投资思路,切忌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