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勤勉好学”的投资者,金融知识储备量得有多厉害?
不说不知道,细数吓一跳——
比如过去一年,刚研究完mRNA疫苗和灭活疫苗的区别,又要剖析美国大选制度, 最近的“美债收益率”也要了解一下。
追逐高科技行业股票的时候,还弄明白7nm和5nm的芯片都有哪些区别,搞清楚了DBP、辛醇、正丁醇、醋酸、乙二醇、草甘膦涨价背后的动力……
夸张一点说,做几年投资,相当于大学四年+研究生两年的经济学都毕业了!
如果说高考还有学科之分,那么投资者就压根没有行业之别:从周期到消费,从医药到化工,从半导体到新能源,只要是市场上的热点和大事件,都得自己好好补习……
然后,如此“好学”,如此紧跟市场风口,有意义吗?是对的吗?
01
陷于细节,而忽略了本质
回过头来看,虽然在投资过程中懂得了这么多新名词、学会了很多新技能,但如果将时间放长一些来看,你会发现:
那些突发性的事件虽然短期可能对市场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但对市场的长期影响却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在漫长的投资生涯中,这些都是太仓稊米、沧海一粟,这些短期看起来的重大事件,都与价值的本质无关。
对于优秀的主动权益基金来说,无论是2019年上市公司的连环“爆雷”,还是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对基金收益来说都只是短暂地“磕”了一下。在经历了短期回调之后,长期来看,优秀基金的收益还是向着原有的轨迹向上而去。
下面是一张混合类基金总指数和上证指数的走势对比,长期来看,主动权益基金通过深度研究获得了超越平均水准的贝塔收益。
2004年以来混合型基金总指数(白线)与上证指数(黄线)走势对比
图片来源:wind,2019-01-01到2021-03-02,指数过往不预示未来,投资需谨慎02
“投资很简单,但并不容易”
市场中的“最聪明”的人,往往不是那些试图频繁预测顶底、拐点的人。这也正如渡边淳一的《钝感力》提出的一个概念:过慧易折的例子不胜枚举,而恰恰是“钝感力”让人偶尔不那么敏锐,反而更舒适。
世界上不仅仅只有聪慧敏锐才是才能,投资一定程度上离不开“模糊的哲学”,在资本市场中坚守大局观,不为琐碎的事情动摇,才能走的更远。
在茶杯里哪怕掀起了再大的风波,也只是小小涟漪,把目光放长远一些,才能避开“茶杯里的风波”。
资产配置的小秘密,就是用相对长期的钱,去跨过短期事件的冲击。比如我们预计疫情影响可能还在持续中,此刻手上的钱未来一年又没有急用,那么回调就是捡漏买入优质公司的良机。因为你的投资周期比疫情周期要长,跨得过周期就意味着后续盈利将会成为大概率事件。
同理,如果一波熊市持续两年,而你的财务状况可以支持五年内没有急需变现的问题,那么也可以从容应对,利用好宝贵的熊市,从容不迫地布局打折的优质资产。
最后的最后,要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才能与优秀企业同行。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好的投资策略就是持有基金。
无论是豆瓣网友最近晒出的“持有12年涨逾15倍”的案例,还是“北京丈母娘17年从4.7万变成137万”的真实故事,归根结底,都在于长期持有了一只好基金,“忘记”竟然成为投资的法宝。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只好基金,发挥时间函数的奥义,亲手创造属于自己的“逆风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