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至今,基金成为被推向风口的“偶像”,这么说毫不夸张。
前段时间,小编的一个朋友聊起了她买基金的心路历程,直言“一入基金深似海”。刚发的年终奖金,还没“捂热”,就已经投入到了基金里。
如果说,网银的便捷使用减少了现金的流动,使得人们“看不见钱”,那么基金就是人们“看不见钱”的又一道“加速器”。
不得不说,市场的赚钱效应成功激发了投资者的热情。
但对于新基民而言,初入市场,缺乏投资经验,容易跟风投资;而对于老基民而言,过度自信,以及固化地使用以往经验来套用新的市场阶段,都使得投资带着较大的局限性。
当基金投资不再是新鲜事,在“炒股不如买基金”逐步深入人心的同时,我们深感到,热行情下的冷静思考的重要性,想用简单的话术和大家聊一聊基金“出圈”的这一路,探讨“基金投资是否就等于躺赢”这个大家都关注的话题,毕竟在2021年,基金投资所面临的挑战并不会少。
一、基金“出圈”不是偶然
“现在过年聊的不是房子,而是基金。”
这个现象,想必大家都有所感触,而这种投资热情也早早地体现在了新基金的发行募集上。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月21日,2021年成立的基金共计222只,合计募集规模突破7000亿元,相比去年前两月新基金募集的3162.15亿元,增长速度大幅加快。而在接下来的3月,基金发行市场将依旧保持拥挤。
▼新发公募基金
数据来源:wind,好买基金研究中心
数据日期:2020.1-2021.1
除了基金规模的急速膨胀,新发基金也更向头部基金经理靠拢。
据中信证券《公募基金申赎行为变化解析》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到2020年,AUM(资产管理规模)前50%基金经理次年新募集资金规模占比,从49.7%提高到了77.9%。
无论是新晋冠军农银汇理基金的赵诣、还是沉稳健将型的易方达基金张坤、富国基金朱少醒,又或是景顺长城基金刘彦春,随着“基金饭圈化”的演变,规模越大、业绩越优异的基金经理更易形成市场号召力,从而在新发基金热潮中能募集到更多资金。
私募行业头部化趋势也很明显,百亿以上管理人规模占比持续提升。2020年新晋百亿级私募28家,百亿私募总数达68家,如果计入管理人外币资产,已有多家私募规模过千亿。
不论是当前“日光基”盛行,又或是千亿资金疯抢一个基金的局面,都离不开近几年丰厚的基金收益,股票型公募基金指数更是创下十年新高。
▼股票型公募基金指数涨幅
数据来源:Wind,好买基金研究中心
数据日期:2010.1-2020.12
可以说,市场的趋势,借助流量的力量,基金出圈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二、基金投资并非躺赢
年底时候,好买采访了同犇投资的基金经理童驯,他所谈到的“投资从来没有躺赢”让人印象深刻。
基金火热的赚钱效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投资,而在这当中,也不乏很多投资者跟风投资,抱着“躺赢”的心态;又或是对投资缺少认知,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1)买基金不只是选“偶像”
对于不少个人投资者而言,看好一只基金就是看好产品背后的基金经理。
虽然追随优秀的机构投资者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们也应该从一个更理性的维度来对基金投资做一个判断。例如怎样的基金适合自己,怎样的投资风格更契合内心,怎样的投资收益符合预期,怎样的投资风险能够承受。
而这些,是我们做好长期投资的基础准备。
基金经理中,也有不同的类型。有的喜欢深研公司,集中持股;有的喜欢讲求性价比,均衡配置;更有的兼顾集中持股,又在灵活选择标的。每一位基金经理都有不一样的擅长之处,也有不同风格下的“高光时刻”,对于投资者而言,没有最好的基金经理,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基金经理。
并且,投资的业绩好坏,除了看挑选的基金跑得快不快,能否“拿得住”或者是更重要的问题。
(2)对风险的认知尤为重要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状态并不一定会在基金投资中发生。
在买入基金的同时,我们必定是看过了其以往优秀业绩。然而就算很多基金净值在过往市场变化中屡创新高,我们依旧不能忽略中间的回撤与波动,也无法确保买入的时点就是低的。
更何况,2021年整体市场比较复杂,“抱团股”经历了此前的一骑绝尘,又经历了近日的大幅调整,投资者更应注意市场风格的轮换,以及普涨过后的分化风险。
当前市场或处于牛市后半期,机会与风险并存,想要做好投资是很难的,很多时候甚至容易亏钱。我们既不能拿这两年的经验来预估风险,也不能以15年的牛市经验来挑选基金。这是一个新的阶段,而经验总是带有局限性。即使是在看好市场未来的基础上,像2016年和2020年出现的“黑天鹅事件”仍需要防范,因此需要基于风险偏好构建基金组合。
总之,不用过于迷恋牛市,也不用过于担心熊市。降低收益预期的同时,提升风险认知,谨慎应对市场的变与不变。
三、狂热之下,基金又该怎么投?
标志性的“基金年”,就一定有些标志性的新鲜事。
春节以来,各大机构理财直播内容层出不穷,观看人数不断暴涨。对于不少新入的投资者而言,一边看直播,一边交流分享理财心得,是给自己“充充电”的好方式,也能看看别人如何看市场,以及市场的机会到底在哪。
而谈到机会,想必都会想到“躁动的港股”。港股的火热行情可能是其均值回归的开始,是被长期冷落后的估值修复。
随着A股市场基金热卖,流动性充裕,南下资金加速流入助推了港股涨势。叠加经济复苏、政策宽松、全球风险偏好提升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港股市场牛年率先大涨。
然而,正如所有理财直播中都会说的那句话一样,“投资需谨慎,理财有风险”,狂热之下投资A股、港股,最终目标是要找到有长期业绩增长的好标的,而不是捡一段时间的“便宜”。更何况资金流入有急有缓,行情也会有所反复。
越是狂热的市场,越能看到“来去匆匆”的投资者,而在狂热过后,又有多少人能够握住最终的收益?总而言之,在经历年初快速上涨后,市场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未来机会值得把握,但风险也值得关注。
已行之事,必将再行。万物皆有周期,股市也是如此。正如霍华德·马克斯所说:“忽视周期,简单地线性外推,是投资人所做的最危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