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二鸟说
上个月,我和业内一位资深人士聊了会天。她跟我说:“我跟一个投资经理讲了一个观点,二鸟老师解决了基金选择的信息不对称,一下子把职业选手的门槛提高了”。
刚开始,我认为她只是跟我说点客套话而已。因为我就是一点兴趣和爱好,从没想过要干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随着后面深入的交流,这个问题还真要重视。因为基金选择信息的不对称,确实是困扰投资者的一个问题。
截止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000只,数量早已超过了股票,选基金的难度要超过选股票。一方面,基金评价和推荐存在海量的信息,另一方面,优质基金还是比较稀缺的。不光是主动基金,指数基金随着指数标的的丰富和增强手段的多样,也会面临这个问题。
对投资者而言,他们迫切期望财富保值增值,有找到优质投资标的强烈意愿。但这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步呈现“信息爆炸”的特征。这么多基金,哪个好、哪个适合自己,如何进行动态管理,还是不清楚。信息爆炸和没信息其实没啥区别。
而基金公司、基金销售机构、基金评价机构等专业,他们也迫切希望能把好的产品推荐给投资者。但从他们这里产生的信息,由于各种原因,其实并没有精准、有效的传达到投资者。
想买的找不到好产品,想卖的又无法精准的将信息传递到买方。这样就产生了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基金评价和推荐的信息大致是以下几个来源:基金公司、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包括线上、线下)、基金评价机构、民间高手(大V),我们从源头一一分析。
先说一下基金公司。基金公司是整个行业的源头,因为产品是他发行和管理的。就推荐基金而言,产品是何风格特点、基金经理的能力圈等,他们是最清楚的。但比较尴尬的是,他们提供的信息在基民中采信度不高。
这主要是基于产品管理者和销售者双重身份的冲突,在中立性方面先天不足。基金公司只能推荐、介绍自家的产品,一些投资者认为,你就是在卖东西。去年低点时一些基金公司也建议买入,但没几个人听的进去的:“你又在给我下套了”。同样这一句话,我说效果反而要好一些。所以现在很多基金公司都是采用人格化IP,内容也尽量客观,来弥补中立性的不足。
再说一下第三方销售机构,包括线上(互联网)和线下(银行、券商等)。第三方销售机构的话,由于是站在第三方的立场,全市场进行筛选推荐,在中立性等方面比基金公司要好一点,采信度要高一些,总体上还是比较靠谱的。
但第三方销售机构有一个弱点:以销售为导向。说白了,就是什么卖的好就卖啥,因为他们自己也要吃饭。去年股市不行,就拼命推荐债券基金,今年股市好了,就推荐偏股型基金。这种销售导向难以做到和基民的利益完全一致。
至于线上和线下,其实并没有本质区别。互联网的话,信息量和信息流更大。今天推荐这个,明天推荐那个,很容易走到信息爆炸这个误区。线下的话,能面对面交流,实际上是带着一个投顾,推荐的范围要小的多。少就是多,效果反而更好一些。所以现在基金销售,银行还是老大。
第三个是基金评价机构,包括基金评价和评奖两个方向。基金评价机构就是专门干这事的,其在独立性、中立性、客观性、专业性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他发布的信息,可信度应该是最高的。
但第三方基金评价机构有一个问题:他本质是是对B端(机构)的。对C端客户(个人投资者)而言,有些东西他看不懂,也不知道怎么样使用。比如晨星,这个是很专业的,但很多基民就是去“数星星”。现在很多人跟我说:你不用分析来分析去,你就直接告诉我买哪个。按合规的要求,基金评价机构是不能干这事的。所以基金评价机构发布的信息,远远没发挥出应有作用。
再说一下民间高手也就是大V。近几年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大V实际上也在干这事。大V他本身就是投资者,和基民有天然的亲近感,在“顾”这方面有优势,有温度。另外大V是个人账号,他在做自媒体时并非从业人员,没有严格的合规要求(至少目前是这样的)。像“你直接告诉我买哪个”这种事,机构干不了大V就能干,饭可以直接喂到嘴边。
大V的弱点在于专业性,良莠不齐。有的水平确实较高,很专业;而有的不咋地,花架子较多。自媒体完全是市场化的东西,水平的高低,需要时间和市场来检验。
最后说一下投资顾问制度。投资顾问充当买卖双方的一个纽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投顾试点现在仍是“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就制度设计而言,可能要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也不要指望一个投顾制度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这个工作上述几方都在做,有各自的优势,也都有各自的不足。谁能更好的把握产品特征、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并将两者匹配好,谁就会更接近成功一些。至于说“二鸟老师解决了基金选择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个我不敢当。我只不过是按自己的想法做了一点事而已。